以慈悲和智慧構建快樂人生
(李焯芬校長訪談錄)

智度會的網頁開通了一個以“ 快樂 ”作為主題的學佛園地,這反映了一種很積極、正面的學佛態度。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 四聖諦是佛學的最基本的理念,而四聖諦中,以「苦」為第一聖諦,因為人生本就是充滿各種各樣的苦,佛陀把「苦」分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總之人生就是離不開苦。但若只認識到人生一切皆苦,這會讓人喪氣,正是由於這樣,佛陀的教法是教人如何「離苦得樂」,追尋快樂的人生,成了我們在學佛過程中的實證體驗。

如何離苦得樂,相信每個人的有不同的體驗,每個人都希望有快樂和自在的人生,如何達到超越“ 苦 ”的境界,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在佛法中求。簡單而言,佛法中常說的慈悲和智慧,就是快樂人生的源頭。我們有一句常說的諺語——助人為快樂之本,也就是說多關心別人,理解別人的苦,助人解決困境和苦難,你會從而得到快樂。助人,是慈悲的一種表現,在這過程中,你不是為了回報,但當別人因了你的幫助,難題解決了,煩腦消除了,別人開心了,自已也會悠然而生發出一種喜樂,而這種喜樂,不是若狂的欣喜,往往是一種淡淡然的,但是持續的,讓人回味的。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心,經云:「無緣大同體大悲」,也就是說我們學佛的,應該愛人如已,常常幫助和關愛別人,這樣就可以得到恆久的喜樂,喜樂若是恆久,就是快樂的人生了。

人生要快樂,除了慈悲,我們還需要以智慧來審視世間萬物,這樣,我們自然而然地會心境清明和自在。清明和自在,是快樂的一種境界。心經中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開首的一小段,短短幾句,已能說明這種境界的源頭。“觀自在菩薩” 指的是觀世音在救眾生苦難時所現的慈悲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意思是當衪進入禪定狀態的修行時,自然會有一切空靈的以及自覺身心及一切世間萬物都是空的感悟,有了這種感悟,就會意識到世間萬物總是因緣成就的,無論是大自然四季的春花、夏暑、秋風、冬雪;又或是人們每慣常追求的物質,有了這種認知,你就不會無休止地澎脹物慾,就不會有“求不得”的苦。這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會讓人心中產生恆常的、離苦得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