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國雜憶
記初冬《 温暖人間 》德島朝聖

文:映秀
圖:可人

近年遊興不濃,所到處總覺得不外浙潮廬雨,到處楊梅,因此除了因公因事, 總懶得動身 。

但這次日本四國之行,畢竟有點不一樣 。

世事往往出人意表。 當年密教從印度東傳至華,因緣未熟,以致未能在中土開 花結果。 中晚唐時,日本空海法師( 諡號弘法大師 )以留學僧身份隨遣唐使到來, 三朝國師惠果法師預知自己身後中土即將滅佛, 一見空海, 感於其美質英才, 連番 答問後,確知他正是引領已久的衣缽傳人,為存法脈,遂將密法傾囊相授, 兩年後, 空海連經帶教滿載回到扶桑, 爾後更於其出生地四國讚歧一帶言 傳身授,並籌建八十八所寺院 。

密教結合日本文化, 終成獨特面目的真言宗, 此後弟子 、歷代僧侶以至後世信 徒,無不紛紛遠道而來,沿着這條印有大師足跡的錦繡路,遍路參拜,體悟佛法。 八十八所寺院橫跨四縣, 要一次遍遊可不容易, 因此日人一般把行程按地理分成四 段,我們這次去的,是位於德島的二十三所「 發心道場 」。

*《 温暖人間 》特為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畢業同學安排此日本四國朝聖團 。

藥王寺 : 開豁怡然
首天出發,我們先「捨近謀遠」,驅車前往德島南陲的藥王寺,從 這裏南端再過, 便是香知縣了 。 藥王寺臨海而建, 遠眺太平洋, 一派 開豁怡然, 是大師與平城天皇為民除厄而建, 供奉的本尊自是藥師如 來,因此寺內放有很多不同朝向的藥師如來佛像,喻意攝伏各方病魔 。

寺院居高臨下, 分別由男用 、女用和共用的三條厄坂直通高處, 我們拾級而上, 按自身歲數, 每走一級, 便俯身級旁放下一円, 走到 盡處回頭一望, 長長的厄坂頓成往下直插的「 一円之道 」, 彷彿人生路 上,回首盡是同行伴侶的點點足跡 。

燒山寺 : 格局不凡
說到格局不凡的寺院, 不能不提燒山寺 。 那天登摩盧山, 沿 途已開始飄雪, 及至山上, 天地已白茫茫一片, 各人心裏卻漫天艷 陽, 迎面的是厚厚積雪也掩蓋不住的彌勒笑佛, 沿路直上, 風雪橫 天,一步一雪印,只見杉木成林,佛像一尊接一 尊,尊尊法相沉潛厚淨,整座山頭充滿靈氣 。人 到山門,但感正殿古樸莊嚴,樑上的木雕也生動 細緻,各人入內稍事淨手漱口,一下子已把破雪 而來的勞累擱在寺外 。

寺名燒山, 其來有自 。 傳說當地有條吐火 魔蛇,一日大師修行至此,歇息樹下,醒來眼前 竟一片火海,原來蛇把山幻化成熊熊烈火,大師 於是邊結法輪印邊念真言,終得虛空藏菩薩之助 把魔蛇制伏,虛空藏菩薩也就成為寺院的本尊 。

當年大師來到伊予國, 沿門托缽, 每遭惡霸河野衛門三郎驅趕, 最後竟將其 缽碎成八塊 。 爾後衛門八個兒子先後死去, 衛門懊悔不已, 為求贖罪, 決心遍走 八十八所寺院, 卻繞了二十回仍與大師緣慳, 於是改從得度山切幡寺逆向參拜遍 路, 走到燒山寺已體力不支, 垂危之際終遂所願, 得見大師, 大師除其積孽, 讓 他安然離世 。 寺內的杖杉庵, 據說便是當年衛門倒在大師面前之處 。 也許是這段 歷史,後人到來既為修行,亦為拜懺,不少更決心走畢遍路以求洗除業障 。

太龍寺 : 巍峨壯麗
聳立海拔六百多米的舍心山太龍寺,當日我們中午前已登吊車來到了。 舍心山素有「西方高野」的美 譽,當年大師在此修行「虛空藏求聞持法」,傳說得瑞龍保護,寺院因而得名。 今天要來太龍,登上吊車 一晃便到,昔日卻如蜀道艱難,是繼燒山 、鶴林外堪稱遍路三大難關之一 。吊車先過紀伊水道 、橘灣,再 越萬仞高山, 登高凌絕, 俯瞰交蒼接黛, 離天越近, 離地越遠, 人被文明嬌慣了, 一旦拔出萬丈紅塵, 竟有點悚然 心驚。

太龍寺正殿方正宏美, 盡顯日式仿 唐建築的巍峨壯麗, 寺院覆蓋的大片山 頭,大檜樹觸目皆是;參天巨杉,等閒 樹齡也數百年,人在其中,很有多留下來 洗滌染心的衝動,甚至索性把萬緣放下, 在這裏潛心歸隱,清茶淡飯,靜度餘年 。

小廟閑寂樸拙
此行所到的二十三所寺院, 除了格局恢宏的燒山 、太龍, 也有好些座落長街短巷, 與民宅為鄰, 寒 風細雨裏灰濛濛一座,閑寂樸拙,別有幾分飄渺,人朝寺院走過去,彷彿從擾擾紅塵徐徐走進一幅幅靈秀 的世外水墨畫。不管大寺小廟,往來總見一群群身穿遍路獨有服飾的拜懺者;領祭的「先達」( 下圖持手 杖者 ),每多清癯矍鑠,步履堅定,領拜頌經,次第嫻熟,為本來林靜山幽的寺院平添幾分祥和人氣 。

懷着敬虔的心參拜遍路, 緊隨先達默禱念經, 固然可以收攝心念, 也分外可敬, 但像我們一行人 等,默默到來,先淨手澄心,敲鐘引罄斂聚散漫,再焚香投札,瀏覽一會,或獨自閒中觀諦,或三三兩 兩拍照留念然後上路, 時間所限, 不 大搔到癢處, 卻也別有一番隨興去來的自在悠閒 。

安樂寺極樂寺 : 俳句徵稿小箱
來到安樂寺和極樂寺, 最驚喜的, 是院內各有俳句徵稿小 箱, 內院還印備詩箋供遊人投稿 。 俳句是日本一種古典短詩, 盛於江戶時代, 體裁長於描寫季節變化 、時序遷流的意趣 。 眼 見這些稿箱詩箋,鼓勵遊人把目之所觸心之所受化作詩篇,深深 感受到日人珍愛自己的藝文文化,猶如堅執地守護着一爿小文玩 店,讓人又感動又慚愧 。

有天我們來到無盡山地藏寺, 甫入院中, 赫見高拔清奇的 參天古杏, 據說已屹立八百多年, 舉頭縱目, 滿眼鵝黃, 微風 裏杏枝金葉搖動着天,過了不久,院內姍然來了一對新人,家人 正埋首為新娘整妝, 準備樹下行禮 。 老樹新盟, 良緣早註, 我 們無不與寺內高若等身的五百羅漢,同心送上祝福 。

背後的動人小故事
寺院背後有好些動人小故事 。 傳說大師有天路過寺院, 見一少女織布, 反觀自己一身襤褸, 遂求布以補破舊 。 少女 即以手上羅絹相贈,並求大師超渡,大師立即遂其夙願,少女 於是即身成佛 。今日切幡寺內,還供奉着一尊縞衣曳地,一手 持剪、一手托絹的切幡觀音 。像雖是石雕,手執羅絹的法相,莊嚴以外卻也有一番如幻似真的飛動意態 。 日人平和好禮, 除了輕聲默禱持咒外, 寺裏寺外也很安靜, 原來這也源於大師的一段逸事 。 話說他有次求宿遭拒, 夜 宿橋下, 過路每多倚杖而行, 杖敲石路, 聲擾難眠, 一宿長如 十夜,大師棲身的橋,此後便名為十夜橋,自此遊人過橋,均自 覺不用杖,免擾大師清夢 。 今人甫進山門,亦自覺將杖置於旁邊的杖立,然後才安靜內進參拜 。

借住無量光院
遍遊德島「 發心道場 」後, 我們從四國乘船回到本州大阪, 再繞 上迂迴的山路, 來到當年大師形容為「 四面高嶺, 人蹤蹊絕 」的高野 山 。 此行最難忘的, 是借住山上無量光院, 體會出家生活, 承蒙寺方 禮遇, 為我們備好珍良素宴和井然臥室 。 出家人如斯厚待在家眾, 真 讓人銘感 。

無量光院明淨雅潔, 遺世絕俗, 人在寺內, 彷彿呼吸聲便能畫破 闃寂, 心起妄念已褻瀆了它 。 寺內清寒, 層層厚衣下仍然寒氣襲人, 然而晨起靜靜繞過長廊走往大殿, 乍見窗外滿園初雪, 萬幻無聲, 心 念一轉,卻又不感到那麼冷了 。

真言宗總壇
別過寺院,來到真言聖域:總本山金剛峯寺、西面的壇上伽藍和東側的大師 入定處奧之院 。 金剛峯寺一帶是全國三千多所真言宗寺院的總壇,根本大塔是楓紅 日式仿唐建築, 線條設色深實厚重, 巍巍然屹立於皚皚白雪, 尤為耀眼 。「 伽藍 」 原自梵文 saṃghārāma,意謂僧眾修行的園林,也就是今日寺院 、道場的意思 。

要到東側莊嚴的奧之院御廟所, 得在風雪裏走一段長長的參 道, 參道兩旁的杉木密林, 錯落着幾十萬所墓園, 長埋的盡是高僧大德與歷朝顯 貴,白日下積雪勾勒出來的無盡墓園,讓本來神秘的亡者世界,少了死生契闊的傷 感,卻隱隱然多了分舒坦自在。眼見碑林上一個個赫赫的大名,深深體悟到在世聲 名無論多顯要昭彰,肉身也不敵無常法,終得歸於無有,也正因為參道的盡頭是大 師入定之處,一步一墓地,令人了知要經過無數死生輪迴,才得登彼岸 。御廟入口 前還有道拱橋,過了橋方到淨域。廟前那副剛勁金漆行楷楹聯,道盡大師矢志實踐 普賢行願及求見當來下生佛的菩薩大願 :

晝夜慰萬民住普賢悲願
肉身證三昧待慈氏下生

世事遷流, 人事倥傯, 多美好的風物如不好好珍愛保存, 也容易風流雲散 。

湮遠的事蹟,橫跨四縣歷千多年的古老寺院,因着世世代代日人的悉心守護,讓斯 人斯物得以永垂,也令歷遍數十所寺院,來到奧之院的萬千遊人信眾,旅程更臻至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