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兼學易:樂融融

(作者:何兆霖先生)

佛學主張活在當下,是指人們生活上,在任何時刻都會碰上形形式式的苦難,身心飽受煎熬,極力渴望得到解脫。佛陀指出學佛不能免除與生俱來的苦況,但藉着個人內心修為便能夠以平和心態,運用智慧處理煩惱。雖然窘境不一定會煙消雲散,最終仍可以欣然接受,對苦況有不外如是的感覺。

佛教自漢代開始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便深入民間,不只歷久不衰地受着普羅大眾信奉,同時亦能與中國本土儒家和道家兼容共存,甚至有儒釋道三教同倫之說。三教的教義雖然各不相同,但對百姓日常思想上產生了相輔相成作用。儒家主張仁義,從個人行為出發,注重人際間和倫常關係,進而締造和諧社會。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實施無為而治,也重視個人的品德培育,以灑脫態度處事,使身心豁達開朗。傳統的儒家和道家都是對易經非常推崇備至。

易經這本古書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陌生,即使曾經有涉獵的人都會覺得艱深難以理解。易經闡述宇宙變化的規律哲理,協助人們從變化過程中,掌握契機。無可置疑,易經文字艱辛而作者不詳,相傳是遠古時代伏羲氏所著,有超過三千年歷史,共有三個版本,分別來自於夏商周三個朝代。現在流通版是周文王所編著的,故坊間一般稱為「周易」。至於夏朝及商朝版本,大部份已失傳,只是在出土古墓中曾經發現部份殘缺章句。即使易經影響着中國的傳統儒家和道家思想,甚至中醫的根基理念,但是仍有人覺得易經主要是用於占卜方面。事實上,易經蘊含的哲理,亦可直接應用於日常生活作為主導思想。因此,接着是從易經抽出其中三句以現代文字詮釋,用作處理當下事宜。

易經說: 「慎言語,節飲食」,意思是人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語,並且要節制飲食。這明顯是生活之道,警惕着「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在現今社會,這提示依然很重要,尤其是處於品流複雜的環境,言詞間往往會冒犯別人。只要細心觀察,幾許紛爭不是源於口舌之尤嗎? 很多人都經常收到投訴,是某某人的言語,使人討厭,要是雙方心情煩躁,互不相讓,難免是先而口角,繼而動武。要是早知慎言,便不會隨便招惹是非。傳統智慧早已指出「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正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難怪慎言語在日常生活是何等重要。節飲食亦符合現代需要,暴飲暴食會產生癡肥及一連串的都市病,例如胃病,心臟病等。同時,要是在一頓飯之間吃錯東西,都會立刻拉肚子。由此可見,節制飲食對健康也是值得關心。

易經說:「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是家庭風氣要保持端正,能夠維持正當的家,便能夠擔當天下了。這明顯是持家之道,家庭健康亦很重要,有誰能夠忍受一個支離破碎的家? 現今社會,家人為瑣事磨擦,產生不少問題。每人都渴求溫暖的家,唯有家中各人恪守本份,互相關懷,忍讓和照應,才能使家庭和睦。在繁忙勞碌的社會,家庭是個人的後勤補給基地,不管在外工作多勞累,只要回家好好休息便能恢復過來,若是家中鷄犬不寧,最傷痛的是有家歸不得。此外,家道亦指家庭風氣(家風)及家庭教育(家教),規範的家風,才能使家庭妥善管理,孩子才可長出良好品格和事業。家教當應由父母開始,並且作為子女的榜樣,孩子們便能好好依循,中國古賢指出家教絶不能完全假手於人。故此,傳統的優良家族通常人材輩出,在社群中德高望重,皆因是世代傳承優良風範。樹立家風可以借鑒著名家訓「顏氏家訓」及「朱子治家格言」。後者在民間非常普及,在一般家庭中的「通勝」都有登錄,始終為子弟成材產生重要作用。

易經說:「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意思是人們要恆久注重個人品德,任何情況下都不做出缺德的事,否則會承受着羞愧。這明顯是處世之道,社會健康亦應重視。公德心是社群的重要瑰寶。現今社會提倡愛護大自然,珍惜資源,對有需要人仕提供援助,這便是個人品格的表現。試想一想,在交通工具中,與老弱人仕爭座位,難道不會被人看來羞恥嗎? 要是社會中没有公德心,各人為了追逐私人利益,甚至不擇手段,結果所有人的生活都將會是很難受。故此,唯有各人都注重公德心,整體社會才能持續發展,那麼缺德的人便會受到鄙視。

易經的哲理,鼓吹處事與大眾配合,若然與別人不協調,工作上亦難以取得進展。同時,亦要考慮時機,譬如是冬天到來,依舊穿上夏天的衣服,便會與時候脫節而生病。可是,即使個人做了最佳的表現,但最終事情的結果,往往是出人意表,這便是所謂世事無常吧。故此,佛家開導大眾以平常心看事,便不會為得失而耿耿於懷,進而引伸種種身心疾病。這亦符合中醫的說法,從中醫角度來看,個人有五種情志,分別是喜、怒、思、悲和恐,若是任何一種情志過度張揚,都會使身體失衡,招致健康及情緒問題。即使以平常心看事,仍然要努力而為,否則注定是一事無成。

易學闡述大自然及人事轉變中的規律,但是在適應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得失起落,故此要以務實態度處理世事,使自己保持身心健康。看起來,佛學同樣是以積極態度面對人生各種苦難,使身心可以離苦得樂。由此觀之,佛學與易學是可以互相兼容,進而促成在中國三教同倫之說。現在能夠同時學佛兼學易,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實在是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