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蜜的人生

(作者:陳穎斌醫生)

你喜歡吃甜品嗎?不少人都喜歡吃甜品或者帶甜味的東西,尤其以女性和小孩子為甚。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吃帶甜味的東西呢?這可要從我們的舌頭說起。

首先無可否認,我們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的喜好有不少都受我們的味覺影響,而負責探察味覺的是位於舌頭上的舌蕾。我們的消化道由口腔道開始、經食道,胃道、小腸、大腸、一直延伸至肛門,而舌頭正處於消化道的開端,可以說是佔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就是起著守門口的作用。味覺所起的作用從味蕾對不同味覺的敏感度可見一斑,味蕾對苦味最為敏感,而且往往會引起抗拒的感覺;相反地,甜味要到較高濃度才會感覺得到。為什麼呢?因為苦味其實擔當着探測大自然中有毒物質的角色,由於即使少量的毒素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故此要較高的敏感度。那麼甜味又擔當什麼角色呢?回答這問題前,先想想到底是什麼食物帶有甜味,不錯,生果和部份根莖類的食物都帶有甜味;相反的,我們從不會在動物身上找到帶有甜味的東西。而植物中帶有甜味的部份往往是它們儲藏食物的地方,採集生果明顯地比起狩獵安全,故此甜味是帶領我們找出安全中密度熱量的食物來源。我們往往把人生中較好的際遇視為甜蜜,而把不好的視為苦澀,但大家可有想過,這些苦甜的感覺,其實不過是生存的工具呢!

說起甜味,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想起糖份。其實我們身體中也有糖份,稱為葡萄糖,葡萄糖在身體中扮演着能量來源的角色,推進身體的運作,就好像汽車的汽油,尤其是腦部,更是它唯一能用的燃料,由此可見它的更要性。基於它的重要性,我們不難想像我們的大腦一定會有機制令我們愛上帶甜味的東西。事實上,在我們進食甜味的食物之後,味覺的神經訊號會傳至大腦,誘發一大堆化學變化,包括多巴胺及嗎啡類化學物增加而乙醯膽鹼則減少。而這些化學變化與飲酒和吸食毒品所誘發的極為相似。實際上,部份人甚至有糖份上癮的現象。當然,酗酒及吸毒上癮的害處顯而易見,對個人和社會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那麼糖份過多如何呢?如果我們血液中的糖份長期過高,我們就稱之為糖尿病。糖尿病對身體的危害可就多了,平均而言,糖尿病人比起沒有糖尿病的人士壽命要短了十命,而高血糖會損害身體不少器官,包括糖尿眼而引致失明、糖尿病腎病而引致腎衰竭、增加中風及冠心病風險二至四倍、引致神經線及週邊血管病變而最終導致截肢。由此可見即使重要的東西也並非越多越好。聰明的讀者可能會說,我只是指出血糖過多的害處,但這並不等同攝取糖份過多是壞的。血糖過多當然和攝取糖份過多並非對等,不過近年的研究資料顯示,攝取過量的糖份,例如帶糖份的飲品好像汽水、果汁等的確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而且,近年糖尿病和肥胖人士的大幅增加,最少有部份也歸咎於攝取過量糖份。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糖份、酒精、吸煙、吸毒外,我們也不乏上癮的行為。試想想,我們對金錢、權力、物質享受的追求也是很類似的。就以金錢為例,我們最初賺錢,可能是生活所需,但隨着時間過去,我們往往會為賺錢而賺錢,而且往往是手上越多資產,越想多賺,而且有騎虎難下的感覺,直至有其它外來因素出現,例如健康的惡化等,才出現轉機,這行為模式,不正是上癮的行為模式嗎?當然,也並非每個人都有這行為模式,但肯定絕非罕見。這行為模式有問題嗎?如果我們能一次又一次的滿足它不就可以嗎?要明白這行為模式的問題首先要明白這行為模式的苦與樂。這行為模式的根本在於慾望,慾望的出現令我們感到痛苦,從而想由滿足慾望去解除痛苦,更進一步得到滿足和快樂。首先我們並非全能,故此我們往往不能滿足大部份的慾望,這種不滿足本身已是一種痛苦。試想想一個人口渴、饑餓時的感受,吸毒者無法拿到毒品時的感受,大概可知一二。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滿足慾望所需要的刺激會越來越大,試想想,你第一次賺到工資時是否感到快樂和滿足?不錯,大部份人第一次收到工資都會感到快樂,但第二個月、第三個月甚至更後呢?你會發覺你收工資時的快樂與時俱減,或者換個角度說,你需更大的刺激(即更多的收入)去達致同一程度的快樂。但你的老闆可不一定會每年都加你人工,更不用說每個月啊!而且,你會為了賺取更多的人工而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等代價,而總有一天你所付出的代價所招來的痛苦會抵消收入所帶來的快樂,而最終在這模式中你會處於騎虎難下的局面。

但人生在世總有一些是基本需求,例如飲食、空氣等是我們生存所必須的,我們也要有一定的後備以應付不時之需。但我們現實中所要求的往往比起我們的基本需求,甚至是應付不時之需的需求多出很多。其實人們心目中的所謂基本需求往往取決於所處的地方和年代,就以香港為例,香港作為一處較為富庶的地方,我們的所謂基本需求,可能已是不少貧窮地的奢華生活,更不用說和以前的年代相比,故此要作出客觀的界定是很不容易的。其實問題的關鍵是在於心態和價值觀。能珍惜和欣賞當下所擁有的東西,懂得對所擁有的東西感恩;在改善生活的過程中多提醒自己不要墮入無窮追逐的陷阱,我們才能過較為快樂的人生,而不是上了慾望的癮,做了它的奴隸。南傳佛教以苦、無常、無我作為三法印,可見苦的普遍性和快樂的不容易。如果我們要跳出滿足慾望的快樂模式,甚至得到非條件性的快樂,我們不單要作出被動的心態調整,更要精進學習,在解脫的路上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