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五蘊皆空-佛教與科學觀(二)

現在作第五個小總結。宇宙、世界跟微塵的大小只是相對的概念,每一點無論多大或多小,除了我們熟悉的四維時空以外,很可能還有其它空間,也可能有其它生命體的存在。好像外星人看我們地球有別於他們的生命體存在一樣。如果真的有多重宇宙,而每個宇宙的任何點都可能有個別不同的生命體。這個情況便越來越複雜,遠遠超越我們的想像。
剛才我所說五個科學的小總結就是說:一切萬事萬物的現象、物質,包括你與我是因條件凝聚而產生,條件分散而消失,人類意識是一決定性的條件。所以每件事物雖然看來是實實在在的有,其實是無常的,變化多端,而存在的時間可長可短。一切物質是無中生有的,是大爆炸後產生出來的,這不正是佛陀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嗎?既然一切事物及現象都不是實實在在存在而是不停地在變,因此我們接觸這些事物而產生一切的認知,識別及感受,亦是變幻不實的。這亦是佛陀所說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宇宙的一切基本粒子以至萬物在沒有被觀察(干擾)時是同時處於各種可能的狀態,宇宙的總能量是零,不増不減,但變化萬千,這不正是佛陀所說宇宙的本體是「空;是如如不動,是不生不滅的。當干擾(意識)產生,萬事萬物便突然處於一確定狀態,改變了現實世界,甚至創造另一世界,這不正是佛陀所說「境隨心轉」及「一切唯心造」嗎?
其實科學的講法跟佛陀的講法非常近。總的來說,現在科學對宇宙的理解非常接近佛陀講的「五蘊皆空」。萬事萬物是不停地變化的,像一個交響樂的演奏過程,緣聚則有,緣散則滅。
(三) 佛教與科學
首先,科學說物質、空間、時間不是實有存在的,物質跟現象是因條件凝聚而產生,條件分散則消失,好像交響樂一樣,每個琴手聚在一起就有,分開就沒有。這是非常接近佛陀所說的因緣所生法,因緣聚在一起產生的萬事萬物也是不停在變化、是無常、無我的,這可歸納為「緣起性空」,即是「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第二點,科學說物質、時間跟空間是無中生有的,非常接近佛陀所教的「性空緣起」,即是「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第三點就是一切事物與現象是被意識所影響,甚至創造,很接近佛教的「境隨心轉」及「一切唯心造」的思想。同時一切事物與現象只是能量的轉移,沒有增加、沒有減少,總量不變。是很接近《心經》所講:「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第四點,科學講整個宇宙、世界跟微塵的大小只是相對的概念,沒有真正的大,沒有真正的小。我們看見小的東西它未必很小,就如從外太空看我們地球也是非常微小的。無論多大或多小也有它自己的時空、也可能有生命體存在的。同時,除了我們的世界以外,我們的宇宙很可能有很多不同生命體的世界;不單如此,除了我們的宇宙之外,可能還有很多共存的多重宇宙,裡面亦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生命體存在。佛陀一早就說一粒栗子,甚至一粒微塵,可以呈現整個世界。佛陀更說有十類不同的生命體,包括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等眾生。我們只能看到人和畜生,看不到其他八類不同的眾生,他們不存在嗎?科學說可能存在,因為那麼多的宇宙、那麼多的空間,都可能包容著他們。就是一點微塵也有十維時空,所以不能否定他們的存在,只是我們看不到,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我再舉個例子,比如說在深海裡面生活的魚、蝦、蟹,它們有自己熟識的世界。但是在陸地有不同的世界,有很多獅子、老虎,它們的世界跟海裡面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但我們人類是知道兩個世界是同時存在的。那些魚、蝦、蟹們認為它們的空間是唯一的空間,它們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如果你告訴它:「魚啊!魚啊!陸地還有一個世界。」它們是不會相信的,因為它們不能理解。如果你告訴陸地的老虎水裡面有另一個世界,它們也不理解,不相信。就好像佛告訴我們說:除了你們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世界,有淨土、天、地獄,有菩薩、羅漢及鬼等等。我們沒有看過,很多人就不相信,就好像魚不相信有另外一個陸地世界一樣。
所以,看不到的、不能理解的東西,不要肯定或否定,因為我們的智慧非常低。現在的科學正一步步證明佛陀的智慧是深不可測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什麼科學儀器都沒有,他能說出整個宇宙的真理、宇宙的本質、宇宙的自然規律。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看著清水,他說其實裡面有很多生命的,當時沒有人相信。但現在我們知道了,裡面其實有很多生命體。所以,佛陀的智慧、他的思維是遠遠超越我們凡人的聰明才智。我們不能用「智慧」來代表佛的智慧,我們用「般若」這個詞來代表佛的智慧,「般若」代表非常超越、無邊無際的智慧,這就是佛的智慧。現在科學對整個宇宙的瞭解還有很長的路去探索,相對佛來講還相差很遠,所以科學不能證明佛講的真理,只能慢慢瞭解佛講的真理是對的。現中國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著名的物理學家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教授,當他接觸弦論之後非常感動,以敬畏和震撼的心情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現在的科學家還在一步步地爬,離山頂還很遠,但是已經朝這個方向在發展了。大家可以參考朱清時《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2009》
愛因斯坦亦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的疑問,這個宗教一定是佛教。」
現在我相信大家已經從科學的角度明白科學對宇宙的看法是越來越接近佛陀五蘊皆空的核心思想,所以佛講五蘊皆空不是背離科學,只是我們的智慧太低,不明白佛講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批評佛教不科學,這是他們的無知!因為他們的無知,所以不明白佛講的道理、不明白科學對宇宙的瞭解及與佛理的關係,而作出一些非常不客觀的批評。
(四) 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沒有苦厄,是不是?我剛才講的「五蘊皆空」是佛講的,但科學對宇宙及物質的認知亦非常接近佛的道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怎麼樣瞭解「五蘊皆空」,怎樣「度一切苦厄」?既然五蘊皆空,我們就應該明白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嘗到的、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不是實在的,我們的身體不是實在的、心不是實在的。從不實在的心感受到不實在的世界,這個感受肯定不是實在的,而是經常改變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執著某一時刻的感受,對某一件事的認知以為是實在不變,從而導致很多煩惱,是不是很愚蠢呢?我們認為瞭解某件事,是當你看到這件事以後,從自己過去的經驗與感受去瞭解它。但是,假如我們對同一件事,嘗試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你的理解可能就不一樣。就好像我剛才說:一個人,你從不同角度來看他,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他是好人?壞人?慈善家?孝子?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我的孩子怎麼看我、我的學生怎麼看我,也不一樣。所以對一個人或一件事,你以為很瞭解,只是你主觀的看法,肯定不是全面。我們瞭解的只是事情的表面,不是這件事的核心與本質,這個最重要。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執著眼前的一切,因為這些不是實在的,要證悟五蘊皆空,明白我們的身體跟我們的心是空性的、不停地改變的,所以我們對眼前一切事物的看法很多時候是有徧差,甚至是錯誤的。為什麼兩個人會爭吵?因為每個人均從自己的角度去認識某件事,認為自己是對,對方是錯,這就產生了爭吵。只可惜,他們的看法是片面不是全面,就好像一枚香港的硬幣,一面是紫荊花,一面是代表硬幣價值的數字。如兩塊錢,你說這是兩塊錢,他說不是,是紫荊花,其實兩個都是對了一半,是不是?如果有人兩面都看了,他便知道這硬幣是代表港幣的兩元。所以我們不要執著自己主觀的意見,不要執著自己看到的片面,要多聽他人的觀點,這樣才能逐漸找出核心的價值。
既然過去的一切已成過去,未來的還沒發生,所以我們應該儘量做好眼前的事情,不斷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增加自己的技能,用一顆真誠智慧的心來追求更高的成就。我們更要用智慧及慈悲來對待身邊的家人、朋友,來處理一切的事情,處理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是非紛爭等等。我們要明白世界的一切事情都是無常、無我的,整個世界就像一首交響樂,不停地變幻著,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很受事情的成敗得失所影響。我們要明白無論怎麼努力做某件事,而結果是受到很多不能控制的因素所影響,既然這樣,我們就無需太執著這個成敗得失,只要盡我們的努力去做這件事,做好以後就放手,不用管它了。因為成敗得失很多時候是超出你的能力控制範圍,所以你對很多不能控制的事情煩惱,就是自取煩惱。只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後,心就能安靜下來。反之,如果我們看得太重的話,心就會有很大的波動,波動就會變成大波浪,繼而變成海嘯,最後就將自己淹死了。所以佛陀鼓勵我們修心,修心非常重要!讓我們的心在這個動盪的世界能夠靜下來,無論外面怎麼變動,心都能平靜不動。用心來處理事情,處理完以後就放下來,讓心回歸平靜,以平常心來看待事情,儘量減少執著表面的成敗得失,人我是非,讓心變得更安樂自在,處事自然更有智慧。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們要在這個紛亂、動盪的世界修行,讓我們的心能夠安住下來。如果我們離開人群到沒有誘惑、沒有挑戰的深山修行,一到凡間,面對不同的環境與誘惑,我們的心便會動盪,所以六祖強調佛法在世間,是不能離開世間來修行的。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的一切事情、一切現象、一切人我是非等等,是不會永恆不變,它們好像夢幻、泡影、露水及閃電一樣,是不真實的,是變幻無常的。例如一對感情非常好的男女,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兩個人都變了,感情可能變得越來越好,亦可能變得越來越差。這個女士可能找到一個更理想的男朋友,就拋棄了這個男士!這個男士以為愛情是永恆不變的,不肯放手,只會自找煩惱,只要他肯冷靜地觀察一下,他們過去曾經覺得對方很理想,但隨著時間的改變,現在的他可能已不是她的理想對象,而她亦可能不是他的理想對象了,如果還執著過去的感情,是不是很愚蠢呢?他們的感情,也是夢幻泡影,是不是?我們要明白所謂的聰明才智只是知識及能力,是人世間的智慧,不是真的智慧。我們對一切事物及現象的瞭解、只是認知它的表面狀態,不是瞭解它的核心本質,因為我們主觀的習性,很難分辨出真正的對與錯、善與惡、明白與誤解。好像金錢一樣,錢是中性的,你善用錢,錢會帶來很大的好處;你不善用錢,錢帶來很多的災禍。錢本身非善亦非惡,主要是誰用它及怎樣用它,就產生好或壞的結果。我們經常在處理事情上,只是在事件的表面周圍摸索,不明白事件的本質,所以我們要修行,讓我們的心能安靜下來,不受外界影響,這樣才能慢慢啟發本自具有的智慧。佛告訴我們每個人本身均有佛性,有很高的智慧及慈悲,只是過去的無明陋習讓我們的智慧與慈悲不能顯現出來。我們修心,是將負面的影響慢慢減少,這樣,我們內心的智慧才能慢慢提升,最後明心見性。就如《道德經》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將不好的陋習損之又損,這樣本身存在的道(智慧與慈悲)就會慢慢展現出來,所以修心非常重要!透過修心我們才會逐步證悟宇宙本質的空性,慢慢明白五蘊皆空,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更能放下,減少苦惱。只要明白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又何來苦惱?這個女朋友要離開我,就讓她離開好了。更要祝福她,為她找到更好的男朋友而高興,這樣才是真的愛她。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執著時間,希望長壽,擔心死亡。前面講過時間是相對的。因此壽命的長短也是相對的。一個人在地球上活了三十年,另一個人在太空船裡只是過了三年。既然時間是不實在,我們做人就不要太緊張生命的長短,更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價值,我們的生活,我們所做的事有沒有價值?對自己、對周邊的朋友、對社會有沒有貢獻?還是破壞?這才是最重要。正如《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壽者相就是不要太執著時間。佛陀知道時間不是實在的,所以叫我們不要執著時間,不要執著生命的長短,不要執著壽者的相。
既然明白一切皆空,不實在,變化很快,無常,無我,那麼我們怎麼處理一切事務而避免或減低犯錯呢?佛與諸大菩薩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學佛、學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無分別心、包容心、平等心來處理一切事務,即是採取不偏不倚,不喜不怒,不取不舍的態度來做事,這樣我們犯錯的機會就會比較小了。正如《道德經》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對好的人,善待他,對不好的人,更要善待他,幫助他改過,這就是包容心、平等心,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
有些人生活得很安樂自在,但有些人整天都在抱怨指責。現在講一個有關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小故事,他們是非常好的朋友,經常一起打坐。蘇東坡問佛印禪師怎樣看他,佛印禪師答:「我看你像一尊佛」蘇東坡聽後哈哈大笑說:「我看你像一堆牛糞」後來他將這件事告訴蘇小妹,蘇小妹聽後感歎道:「哥哥,你這種德性怎可參禪!佛印心中有佛,看一切都是佛;你心中不乾淨,看一切都不乾淨,心中是牛糞,你看到的就是牛糞。」
蘇東坡非常自負,他眼中一切都是不行的,這是他的問題,不是佛印禪師的問題。我們的心怎麼樣,看到的就是怎麼樣,假如我們心中經常有很多貪念、妄想以及慎恨心,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經常爭奪,排斥,打鬥,非常苦惱、紛亂。假如修心,能夠安靜自在,善心看待一切眾生,那世界就是美好的,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的。只要心充滿慈悲,充滿感恩,懂得包容,煩惱一定會大大減少的,所以煩惱是由心生的。心快樂,整個人都會快樂,心不快樂,看一切事物都不理想,看一切人都不好,肯定就不快樂了。
怎樣提升身心的健康呢?當我們明白五蘊皆空,明白這個道理、有這個智慧,同時以大慈大悲的心作為一切行動的動力,將空運用在生活當中,我們的心靈就會得到解脫,我們的肉體亦得到健康。中國醫學的根本《皇帝內經》說,我們的五臟六腑,好像一個國家裡面不同的官員,心就是皇帝,肺就是宰相,肝就是將軍等等。只要皇帝明白事理,安樂自在,下面的官員就會安心。所以只要這個皇帝好,一切都會好。同理,只要我們這顆心好,五臟六腑都會好的,所以我們修心自然會使全身的五臟六腑都變得健康,當然也要配合適當的飲食、運動、休息。這是讓身心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就要先從修心開始。
我衷心祝願大家能夠學習佛及諸大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慈悲心,善待一切有緣及無緣的眾生。善待好人,讓他們生活得更快樂;亦要善待壞人,不要排斥他,用智慧慢慢開導他、善待他,幫助他擺脫困擾,明白真理,重回正軌,這個是最重要的。這樣做就會永遠安樂自在。明白五蘊皆空,心安樂自在,用善心、慈悲心、包容心看待一切,這樣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將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所以佛教說:「心淨則佛土淨」,還有甚麼苦厄?這個世界好與不好是你的心所決定。你善待一切人,人家也善待你,是美好的。你不善待人,挑戰人,攻擊人,人家也攻擊你,這個世界都顯得不好了。
(五) 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問題
怎樣處理一些現實的問題呢?有些人問:我們生活在現實的社會,我們有責任要工作、賺錢、養妻活兒、教育孩子,怎麼可以放下?不可以放下啊!我要照顧我的孩子,我不能用同樣的心態照顧人家的孩子吧。人怎可以無分別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脫離現實,不切實際的,你講歸講,但現實不可能是這樣。雖然一切現象都是假像,但我們的感覺卻是真實的。例如:怕痛是自然的,不能說明白五蘊皆空就沒有痛的感覺,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當然明白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是凡人,不是觀世音菩薩,但是我們做不到,不等於我們不嘗試做。《道德經》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不走出第一步,永遠是到達不了終點的,雖然很困難,但是多走一步、多走兩步,慢慢就會到達終點了。所以我們要努力修行,改善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體會身心帶來的變化,你就會慢慢覺得更快樂、更自在,這肯定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要努力以觀世音菩薩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要多做善事,比如佈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去説明有需要的人。同時更重要的是靜下來修心,心靜下來,我們的慈悲心就會慢慢展現出來了。比如說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一切最好的都是給這個孩子,我們可否考慮將給予子女的物質及愛護拿百分之十出來分給其他的貧窮小孩,例如本來想買十件衣服給自己的孩子,現在只買九件,拿買一件衣服的錢出來捐給其它孩子。我們的遺產亦可以拿一部分出來捐作慈善事業。同時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培養佈施的心,開始百分之十、慢慢百分之十五,這樣不斷地提升。佈施的心越大,人就會越安樂自在。
現在分享一宗從報紙報導的真實故事,在香港有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他們的生活非常節儉,衣服破了補上再穿。但他們一直默默地捐款,過去的十年捐了幾十萬元去幫助別人。他們並不富有,但他們很樂意佈施。大家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捐了錢也不要留名,但他們的心獲得了安樂自在。這就是用大慈大悲的空性運用在生活當中的榜樣,他們享受的是幫助別人的喜悅。
我也給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吧,我從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的崗位退下來已經有五年半了。我用國內的一個名詞——「裸退」來形容自己。我要完全放下對有十八年甚深關係及感情的理工大學,我不回答新聞記者任何有關香港理工大學的問題,我說我離開了就是完全離開,我已經不是校長了,應該讓新的校長有他的空間,做他的事情,我亦儘量避免參加香港理工大學的一切活動或在校園出現,讓整個理工大學儘快擺脫我的影子。《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就讓他過去。香港理工大學對我來說已經是過去,我要生活在現在、為未來作更好的準備。雖然有十八年非常深厚的感情,而現在,我對香港理工大學只有欣賞與祝福,沒有任何牽掛。
我現在主要是做兩件事,就是從事慈善事業及修佛。在二OO五年我與太太及幾位好朋友成立了一個慈善基金,叫精進基金,主要是幫助國內目前貧窮的年輕人在國內讀大學,雖然國內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在農村還有很多相對非常貧窮的家庭。目前國家只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支持六年小學及三年初中的教育,假如一個年輕人考上大學,上學卻很困難,對貧窮的家庭來說,在國內讀大學是不便宜的。一般性的學科每年學費要人民幣五千元,有些科目甚至要八千、一萬,一萬五千也有,另外生活費用、住宿等等也要七、八千,所以讀大學每年基本需要一萬二千或更多。但一個貧困家庭的總收入可能只有六七千元,根本供養不起孩子讀大學。但他們會盡一切的努力,借錢也好、要親戚朋友幫忙也好,也要讓這個孩子完成大學。他們相信只有讀大學才有脫貧的機會,才可以改善他們的未來。明白此事之後,我的太太就提議,希望利用我在香港的人事網路成立一個助學基金。現在基金已運作了九年,非常成功,每年我們資助六百名國內大學生,每年贊助每位同學人民幣五千元,讓他們安心完成他們四至五年的本科課程。
資助只是基金一部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幫助年輕人的品德成長,從而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我最擔心的就是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名利而採取不當的手段。所以我經常在國內跟他們交流,分享佛、道、儒家思想,教他們做人。我用「感恩」兩個字作為核心價值觀,教導他們只要有感恩的心,對父母便會孝順,對師長尊重,對朋友也會互相幫忙,對社會回饋,對國家會承擔。我們每年亦舉辦夏令營,定期出版刋物等等,主要希望以正能量幫助他們增強競爭力,在軟實力方面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正面的人生觀。精進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説明一些有緣的貧困年輕人成長,讓他們成為有學問、有品德的未來接班人。在過去九年,已經有八百位同學畢業了,同時亦有六百位同學就讀本科,每年要用不少於人民幣四百萬元。至於錢怎麼來呢?主要是集腋成裘,靠朋友幫忙,他們都認同這個理想,我退休之後參加了六家上市公司成為他們的非執行董事,我便可以用董事的薪酬,來支持精進基金及推動佛教的慈善事業。
退休後所專注的第二件事就是全心修佛。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我經過二十年的思考以及結合修行的經歷以後,我決定修淨土法門。雖然我今天沒有時間跟大家分享淨土法門,但是我相信有西方極樂淨土的存在,我相信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四十八大願是可以幫助我們眾生離苦得樂的。我相信單單靠自己的修行,無論怎麼努力,能在這一生擺脫生死輪回真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所以我決定接受阿彌陀佛的慈悲邀請,到臨終的時候靠佛的願力移民到他的淨土。所以我對死亡完全不恐懼,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我相信在我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接引我,移民到極樂世界去了,那我為什麼還擔心死亡呢?
現在再分享一個故事,我有一位好朋友,他過去的心只想著賺錢、多賺錢,而他也確實賺了很多錢。他家裡面有三個女兒,後來有了一個兒子,當然他們夫婦倆非常寵愛這個最小的男孩,希望他能夠繼承他的事業並發揚光大。但這個孩子非常奇怪,他們家雖非常富裕,但他卻非常節儉,更奇妙的是他經常對他的爸爸說:「我認為你思想不對,你的所作所為完全不對」他父親很奇怪地問他:「我什麼地方不對?」 他說:「我沒有解釋的必要,你自己檢討一下。」 二OO九年,他自殺了,當時他十九歲,正在美國讀大學。當然這件事給我的朋友夫婦倆帶來難以想像的痛苦與悲憤,他埋怨為什麼會這樣。後來他有緣接觸佛教,突然醒覺人生無常,他認為他的孩子用這個方法結束生命是有他的原因的,因為他的孩子跟他講很多,他從來不管,孩子才用這個手段傳達給他一個重要訊息,要他認真的檢討。他信佛以後發現過去一心只想賺錢的想法是不對的,他痛下決心決定學佛,多做善事。他用他的錢成立一個慈善基金,親力親為到貧窮地方幫助人家,將愛心推廣出去,幫助很多有緣、無緣的年輕人。他現在更喜歡跟人家分享佛法,勸朋友信佛。喪子之痛對他已轉化為無比大慈大悲的原動力,將私愛變成大愛,用他的財力幫助很多貧困的年輕人。現在他的心中只有慈悲、平靜與無限的安樂自在。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他認為他的孩子是佛菩薩的化身,專門來度化他的。這不正是「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現實寫照?
(六) 總結
現在讓我來總結一下,我們要修心,只要心能靜下來,潛在佛性的智慧與慈悲心也會慢慢提升。我們會逐漸明白宇宙的真理、宇宙本質的空性,及宇宙自然規律的「緣起」法,即一切有形與無形的事物現象及思惟等等的整個演變過程是「無常」及「無我」,亦即是「緣起性空」(「妙有真空」),沒有什麼應該執著,也會明白一切事物現象及思惟的產生也是從空無中來的、是「性空緣起」(真空妙有)。在《心經與生活智慧》這本書,我引用一句佛偈「觀色即空成大智」,來指出證悟「緣起性空」能幇助提升自己的智慧;而另一句佛偈「觀空即色成大悲」,即是證悟「性空緣起」是幇助提升我們的慈悲心,所以佛家強調智慧與慈悲,就是色即是空——智慧,空即是色——慈悲,兩者同等重要。整個宇宙自然規律的意義就是無常、無我、大慈大悲、無分別心、及包容心,「天」平等照顧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心的,「地」也平等承載我們,當我們深入證悟一切事物現象與思惟的空性,我們便可以慢慢的放下,放下我們過去執著的思維與行為習慣。我們可以慢慢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在我們的身、口、意、行動上慢慢體現空。我們用平等心、大慈大悲心來善待一切眾生,無論是有緣的、無緣的,以至其他的生命體,我們要不停地努力,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修心不容易,但一定要走出第一步,一步步來,慢慢修。時時刻刻讓心安靜下來,《心經》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我們是凡人,不是觀世音菩薩,但只要我們能正確的瞭解宇宙的規律及人生的意義,慢慢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只要內心自在,便沒有掛礙,沒有恐怖,沒有顛倒夢想,人就能變得更快樂。所以我建議大家嘗試做以下幾點:首先,要明白世事無常的自然規律,所以成功不要驕傲,失敗不要氣餒,我們不能確知及保證明天會怎麼樣,將來會怎麼樣,只要我們好好生活在現在這個時刻,努力做好現在的事情,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我總覺得追求名利是應該的,如果你有名有利,做善事的效果會更好。但是爭取名利的過程一定不能損人利己,一定要問心無愧,靠正當手段來爭取。更重要的是要善用你的地位與錢財。金錢、地位本身是非善非惡的,看我們怎麼用它們。盡自己能力多做一些善事,最好是以「無所求」的心態做善事。我們要很自然地做善事,幫助人家以後就不要記掛了。如果有所求的去做善事,你希望的要求可能得不到,就會變成痛苦,無所求,心更安樂自在。《金剛經》說:「不住相佈施,福德不可思量」。你幫助別人、佈施給別人,不執著佈施這件事,福報是非常龐大的。你們可考慮對子女的照顧和關懷,拿小部份出來,例如百分之十,分給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