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0-25_黃麗芳

緣起法之要義及其在日常生活上之應用(一) 

佛在世的時候,有外道問佛陀:「您主要說什麼道理?」佛陀回答說:「我說緣起。」有一部分的佛弟子,包括阿難尊者在內,都以為緣起法很淺顯易懂,但佛陀卻常對弟子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
緣起法其實貫通了一切佛法,佛說的一切法,都沒有離開緣起。緣起的意思是說,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也即是由種種條件組合而成。就如《阿含經》所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因緣即因素﹑條件。因是主要的,緣是輔助的。一切法的生起﹑存在,以至壞滅,都離不開因緣的作用。
緣起的道理,其實是講「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有「此」為因,便產生彼果。一切法都是緣緣相因相待,相輔相成,重重無盡。緣起通常是連著性空來講,因為由種種因緣而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是不實在的,是會變化的,一切事物就算生起,也是不實而生的。一切事物都是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不是實有,也不是實無。
我們要知道,說緣起同時也會說緣滅。緣起與緣滅,字面上好像很简單,實際蘊含著極其重大的意義。世間若是緣生者,随即便應該知道。

緣起法之要義及其在日常生活上之應用(二)
世間也是緣滅的。雖然是講因緣生,因緣滅,其實是不實而生,不實而滅,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才生即滅。我們不可以執著有實在的生,也不可以執著有實在的滅。所以,聖者證悟的時候,就是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嚴格來講,在佛法的立場,不認為有世間人所說的生。如果一定要講生的話,只能這樣說:這個嬰兒因緣生,這個法會因緣起…因緣生仍然是不生,姑且叫做因緣生。另一方面,因為事物沒有主體,當因緣消散時,它就會滅,這樣就是因緣滅。不過,這也是不實在的滅,因為根本上從來都沒有生過,又怎會有滅?這就是大乘共通的講法,因為性空,所以沒有實際的生,也沒有實際的滅。當我們明白了一切法不生不滅的關係時,對一切事物就不會再起實有實無的執著了
以性空的立場來說,我們觀一切現象,一切都是因緣所成,因緣所滅,看不到有實質的生滅,所以我們就說不生亦不滅,但我們同時要知道,不是離開世間而另外有超然的不生不滅之存在。我們學佛法,應該結合日常生活,回到佛陀的本懷,用這樣態度去學佛,就能駕御人生各種麻煩,對人對己都有很大益處。
要解釋不生不滅,其實完全不須涉及大乘經,用《雜阿含經》已經可以說明。如《雜阿含經》之335經,

緣起法之要義及其在日常生活上之應用(三)
就很可以解釋生滅的實相。
經云:「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我們只要把握到「眼生時無有來處,」這幾個字的意思,就能很清楚地向人解釋不生不滅的真義。經文舉六根為說實則,世間所有事物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無一例外。
335經所舉的方法很簡單,只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就可以解釋得清楚。最觸目的是眼,我們和別人見面時,正常來說,首先會看對方的眼睛,不會看對方的鼻子,除非他的鼻子特別大。因為人們可作無言溝通的是眼睛,最能表達情感的也是眼睛,所以佛陀就以眼睛為說,其他的已不用多講了。
眼產生的作用因緣,都沒有實在的體性。眼具有能看東西的作用,才說它是可以看東西的眼睛,正因為它有實際的作用而安立了很多的名稱,但根本上沒有實在不變之東西叫做「眼」,我們檢查所有事物,卻檢查不到它的源顯在哪裡,我們怎能說它從哪裡生?因此我們就知道這個眼是不生的。世間人對「生」這個觀念,認為有一個來源而產生。但佛法看世間事物,卻沒有一個絕對的來源,所有條件都是來源,却沒有一個單一實在的來源可說。
既然「眼生時無有來處,」,就等於無生,這是最簡單的解釋。如果隨順與世間人溝通上的需要,

緣起法之要義及其在日常生活上之應用(四)

仍然要講生的話,經文便說:「不實而生,生已盡滅」。「生已盡滅」這句譯得不夠好,令人難以理解。宋譯本把這一句譯作「才生即滅」,就容易理解了。這一句本來很深,如果能夠看到佛陀的本懷,就會覺得不難理解。
「才生即滅」的意思是說,這一剎那生,次一剎那就滅,一切事情都是條件所造成,造成這一剎那之全部條件,不可能完整無缺的保持到第二剎那。事物隨生隨滅,它不是整個滅,整個滅是不可能的,但要保持百分之百的原貌,也是不可能。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前前與後後相同。這情況我們不用親眼見到,推理都能想像到。就如在一個會場裡,你叫大家不要動,各人都沒有走動,就算他們的眼沒有眨,鼻沒有動,口沒有說話,但他們的心在跳動,血在流動,這是不可以控制的。這麼一個簡單的幾十人聚會,你都不可以令它在同一剎那保持同一個樣子,你只可以簡單抽象地說,大家都很聚精會神地聽演講,是其中一點的相同。這個人沒有動,其他人可能動得很厲害。所以每一幕的影像,都只可以出現一次,一見不可以再見。
我們要明白緣起性空中道的道理,看見無常的變化,就要知道因緣和合之生死原是沒有實質的,生死雖有而不實在,這樣對於生死就了無所懼。

 

緣起法之要義及其在生活上的應用(五)

尤其是修中觀的人,根本不須害怕生死。因為生死是相對法,痛苦不會永遠都是痛苦,快樂不會永遠都是快樂,只是一大堆因緣在運轉。 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就不會墮於其中,更不會無可奈何。

眾生對苦樂為何會感到無可奈何呢?因為他們以為苦樂都是真實的,苦就苦到不得了,樂就樂到得意忘形。假如沒有苦的實質感受,苦對我們就奈何不得,我們又何須厭生死畏苦呢?所以,我們第一步是要遠離欲望,第二步是超越生死。

有的人以為講空是講哲學,談空說道無補於人生,離開了我們日常的修行,也離開了人生日常的受用。他們覺得講空很抽象,因而把它當作是中國的玄學或西方的形而上學。所以有部份人因此而致力提倡只修四念處,只修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我,觀法無常。他們認為原始佛教總是提醒我們時刻都要觀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要守護根門,不要讓六根攀緣外界,這才是修行。其實,這是捨本逐末,這些人根本不瞭解空,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很多人。佛陀說:人的六根對應六境而得六識(認識心),而做了很多有毛病的行為。這只是從淺的方面來講,因為當時佛陀對著那些初聽佛法的初機弟子,不可以講得太深,只是教他們守護根門。這樣做當然是很好,但如果不明白空理,就會守護得很辛苦。

緣起法之要義及其在生活上的應用(六)

若明白空的道理,自然就會守護得很好,做得很正確而又不覺得辛苦,這就免除了很多執著。佛陀當時所講的,不可能盡攝全世界上下古今的事情,只是講出其原則。最初說法的時候,甚至連原則也很少講,只講現象,只針對某種毛病,教弟子眼前如何克服這些毛病,成功了就算,不會講得太多。後來佛教不斷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整套佛法的綱領。如果不知綱領,只執著經論文字來學,這就會不得其要。

現在所講的空,在生活上,大家是可以看到,可以感覺到的。空的原則與四念處沒有分別,我們如果明白空理再修四念處,完全沒有問題,明白空理再修四襌,更加沒有問題。所有南傳的法門,沒有違背空理。空是個大原則,無所不包,佛法不可以走出空的範圍。如果把空理撇除,把空理當作是形而上學,或當作是玄學,都是錯誤的。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就連成佛也是緣起的。佛在《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明確地指出:「佛種從緣起。」佛之所以成佛,都是緣起的,他最初也是凡夫,後來有因緣接觸到佛法,或受到佛菩薩的教化,發大菩提心,依法修行,經過三大阿僧祗劫行菩薩道,功德圓滿,然後才能成佛;並非像有的人所說的人人都有佛性,甚至可以即身成佛﹑立地成佛那麼簡單。

緣起性空是不簡單的,我們就算做不到,起碼我們要在意念上和概念上,清楚瞭解它的正確意思,保持正念,繼續依着這個義理修行之路前進。

最後文章有不是的請大家原諒,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