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0-15_陳沛然

1.何謂藝術?

2.境界是什麼?

3.主體觀念論之論境界

4.理想價值論之藝術時空觀

5.藝術境界之互維主體性

6.圓融藝術境界之一心三觀

7.三諦圓融藝術境界論之即真即善即美

一、 何謂「藝術」?

「藝術」是由「藝」和「術」兩個概念組成。

「藝」是一套抽象的意念,用以成就表情達意之目的。

「術」是一些具體的方法、途徑、手段,乃是完成表情達意之技巧。

依據我們的「六根」和「六識」,可開出不同的「藝術」。

依於「眼」,可開出「視覺藝術」之書畫世界。

依於「耳」,可開出「聽覺藝術」之音樂世界。

依於「鼻」,可開出「香覺藝術」之香薰世界。

依於「舌」,可開出「味覺藝術」之飲食世界。

依於「身」,可開出「觸覺藝術」之行為世界。

依於「意」,可開出「概念藝術」之文學世界。

 

二、 何謂「境界」?

「境界」是由「境」和「界」兩個概念組成。

「境」是對象世界,具體地說,這是指「六境」;

「六境」是色、聲、香、味、觸、法(概念)這六個對象世界。

「界」是存在之領域,具體地說,這是指「十八界」;

「十八界」是「六根」「六識」和「六境」,加起來合共十八個存在之領域。「六根」「六識」代表主體:「六根」是主體生物性之官能,「六識」是主體心靈上之意念;「六境」則代表客體。「十八界」代表主體和客體之存在領域。

總括地說,「境不離識」:世界之存在不是純粹孤立自存,而是離不開主體之心靈而呈現出來。「境界」就是由主體和客體共存地開出之領域。

 

三、 主體觀念論之論藝術境界

藝術境界是由主體之觀念開出。

「主體觀念論」之「觀念」含有兩方面的意思:

  1. 客觀意義之「 idea」,此乃概念 (concept) ,可成就客觀的知識。
  2. 主體意義之「ideal」,是為理想,可成為主體的價值和信念 ( value & belief)。

換言之,「主體觀念論」包含了客觀性的概念 (objective concept) 和主體性的理想(subjectivistic ideal)。

「藝術境界」便是由主體對世界的了解,依其認識之「概念」(concept) ,選擇出認為充滿價值意義和自己喜歡的「理想」信念而開出之心靈世界。

無論是「概念」,又或是「理想」,均是在時空的格局中呈現出來。

 

四、 「理想價值論」之藝術時空觀1:空間中道觀之境界

什麼是「理想」?「理想」就是在我們的理念中很想成就的事物,覺得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如此境界便是「理想價值論」,

主體之心靈有虛有實。藝術作品呈現之境界若是虛實相宜,便呈現和諧協調之美感。

從「空」之入路,便可展現「虛」之空靈飄逸;

從「有」之入路,則可顯現「實」之實在穩重。

「空」與「有」,「虛」和「實」,乃是空間的運用。藝術作品便是在「空有圓融互入」之境界,呈現出「虛實相間」:虛中帶實,實中帶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圓融無礙。此乃「理想價值論」之藝術空間觀。

 

五、 「理想價值論」之藝術時空觀2:追求時間之永恆性

時間是一個超越的範疇,是一個虛的框架。

生命在時間格局中而呈現生老病死之流轉,由過去之不存在,進入現在之存在,再步向未來而復歸不存在。

生命在時間之過去、現在、未來之飄流之歷程中而消逝,彰顯生命存在之有限性與不能自主之無奈性。

然而,主體心靈自己卻追求無限的永恆,由「無常」尋找「常」,在無限的時間中,就在此時此刻,活在當下,留住一點美。這就是藝術。讓此時此刻之一點美,留住於世,化成心念中的永恆,永恆地留在心中。

這就是主體生命之理想:明知不可而為之,從時間之「無常」追求「常」,主體心靈追求時間之永恆性,覺得有意義,有價值,而開出不同的「藝術境界」 ,是為「理想價值論」 之藝術時間觀。

六、 主體「觀念」之互維主體性:藝術境界之可溝通性
「藝術境界」屬於「主體性」」,而不是「主觀性 」(subjectiveness) ,也不算是「客觀性」(objectivity)。
「主觀性」純粹屬於個人主觀之喜好,例如喜歡紅色。這完全是個人行使自己的選擇權,只是個人化的決定,沒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客觀性」(objectivity) 是表示存在世界獨立自存,與主體心靈無關,主體心靈不干涉客觀世界之存在。
「主體」是自主的個體。「主體性」就是主體存在的本性,乃屬於生命之價值信念的範疇,屬於生命的核心價值,凡是主體都具有生命本質上之價值(例如自決,追求快樂等) ,不是或不只是個人化的喜好,而是具有普世價值,具備「互維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而有共許之交流。沒有這普世之核心價值,則違反了生命之本質,否定了生命存在的意義。故此說:不自由,毋寧死。
「互維主體性」雖不具備「客觀性」,卻因為是主體生命的本質,成為普世之核心價值,故此具備「普遍性」(universality) 。
七、 「藝術境界」之「互維主體性」之如何可能?
「互維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表明每人都是個「個體」,各自主宰自己,名之為「主體」。「主體」有著共同的本質:自主自決,創造自己。故此具備共許的基礎,可互相交流分享,情義兩心知。這就是「互維主體性」。

「藝術境界」若然只屬於「主觀性」(subjectiveness) ,那麼,藝術只是個人化的事情。純主觀的表達若走向極端,便可能自我封閉,可能會喪失生命的交流,甚至可能變得不能溝通了,失去了共同溝通的基礎。
但是「藝術境界」不是這樣。 「藝術境界」屬於「主體性」,可有共許之「互維主體性」之交流,而可互相溝通。如何可能?   各宗各門各派的藝術都是屬於「主體觀念論」。 故此都是由其門派之「觀念」(idea) 開始。
起初之時,由開山祖師透悟而開創新的「境界」。始創者將其主觀的「觀念」(idea) ,建立出具客觀意義之「概念」 (concept) ,化成「符號」(symbols) ,成就客觀的知識,作為溝通的語言基礎。

再由眾多個別的「概念」 (concepts) 「符號」(symbols) ,組合成一套套的「識念」(conception)。進而嚴格化成一條一條的「規則」(rules) ,作為共同接受之「規範」(norms) ,由此便可提升至「原則」(principles) ,精密化而成「理論」(theories) ,配置得合乎邏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由此而成「系統」(system) ,因而成功地創造了新的”文化”。

建構過程,簡化如下:觀念 > 概念 > 符號 > 識念 > 規則 > 規範 > 原則 > 理論 > 系統 >  文化     不同的藝術就是如此不斷地創造出來,所以可有各宗各門各派之多樣性。

我們要欣賞別人的藝術,必先進入其最基礎之「觀念」,瞭解其特有的語言符號,才有客觀的認知,與及明白其理想之價值信念,如此才算是內行,才能真正懂得藝術家內心世界和精神境界,因為你已掌握了他的「觀念」。

八、圓融藝術境界之一心三觀
最好的藝術境界是「圓融」,而不是所謂「最高」的境界。因為當你一講自己「最高」,即是說別人比你低。如果說自己「最高」,排斥性便會立即出現,由相對變為對立,由對立發展成對抗,由對抗成為抗爭,抗爭最終釀成戰爭。這是最大的悲劇。
「圓融」就是圓滿的相融。主體的境界可與其他主體的心靈互融互入相即,在一個和諧微妙的境界中,沒有排斥,沒有衝突,感覺良好。
主體心靈的觀念具備三個導向:真、善、美。
「圓融境界」就是  “一心三觀” …………即真即善即美:
一真一切真,善亦真時,美亦真;
一善一切善,美亦善時,真亦善;
一美一切美,真亦美時,善亦美。

正如《維摩詰所說經》言:「心淨則見佛土淨」。
如此類推,對藝術創作者而言,
心真則境界真,
心善則境界善,
心美則境界美 。

對藝術觀賞者而言,
心真則見境界真,
心善則見境界善,
心美則見境界美。

故此藝術家必先自淨其心,一心具足真善美之文化內涵修養,才能流露出真善美之圓融境界。
藝術觀賞者亦復如是,才能體會到藝術家所表達之真善美之圓融境界。
藝術觀賞者若非如是,此就是對牛彈琴,牛「」(吃)牡丹了。

九、三諦圓融藝術境界論之神妙境界
何謂真善美?
「真」處理是不是的問題。
「善」處理好不好的問題。
「美」處理妙不妙的問題。

「真」是指涉有沒有這回事的存在。這涉及「實」層與「虛」層。
「實」層是指物象之表述得似不似,像不像,真不真。
「虛」層是心、情、意之表達是否真誠無偽,忠於自己,而不矯揉造作。

「善」是指這回事是好,還是不好。這指涉倫理道德之善良。
遊於藝而文以載道,可展現主體一些具有普世之價值信念:儒家展現仁道仁理,佛家展現空道空理,道家展現玄道玄理。
例如藝術作品可展現出:慈悲關愛,成仁取義,捨己為人,解脫自如,逍遙自在,堅毅不屈,純真可愛等,這些都是普世之價值。

「美」是指物象之表述得妙不妙之態況。這可涉及「美妙」(esthetical)與「神妙」(wonderful)。
「美妙」是物質形相上之形式的組合,物料的使用,意念的表達,精神的流露,相配得宜,美侖美奐,賞心悅目,令人感覺美不勝收。
「神妙」則是具創新觀念,獨具神韻,並將「真」和
「善」圓融相即於「美」:達至即真即善即美之三諦圓融之境界。

上述文章是根據我的專題演講: 「藝術境界論」而整理出來。( 2016年8月20日,於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五樓展覽廳,由野蠻人工作室主辦「野蠻人展覧2016講座」並舉辦「失憶-野蠻人視覺藝術展2016」) 。           此文收於我的新書《觀音*心經》(書畫藝術)。2017年4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