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4-29_彭秀儀

自知學佛日子少,又沒有上过正式佛学課程,後學內心本是忐忑!但早上與三個宝貝(狗兒)逛逛:沿途他們如常地玩得開心,我就一如地念佛号,心就自然安定了只要心存感恩,不貪嗔比較,幸福原來就在生活中,所以就以此為題。

 

  幸福,一直就在路上 

我們總是一味的追尋,忘記停下脚步,去更好地體味生活。

幸福其實很簡單,簡單到你隨處可見。

幸福就是一個關愛、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一個祈禱;幸福就是一篇美文的靜謐,是一杯香茗的愜意,是牽手看海、聽風沐雨的閒逸。
幸福是親人的一聲親切呼喚,是伴侶的一個會心微笑:就如源源不断的暖流令人感到温馨甜蜜。这道暖流亦賜予生命強大力量!哪怕遇到任何鞎辛苦惱障礙,因着你所愛的人,你是会毫不猶豫去為他們担一切的。只要他們有幸福後,自己才能感到幸福。

(这時與狗兒沿着山路,细看藍天白雲,静聽蟲鳥声,聞着帶有晨露的草木清香氣味)只要你用心傾聽,用眼睛去看,抬頭望藍藍的天,看看潔白的雲,原來世界是如此的清澄美好,這,都是一種幸福。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在歲月的深處,回望一路的風景,或濃或淡,或深或淺,或喜或悲,皆是幸福。因為美好始终在前方,所以,幸福,一直就在路上。

想着寫着这些心安喜悦事情,簡直是樂事!原先以為是担憂的苦差已消失了

幸福是細碎生活的一朝一夕,那怕是粗茶淡飯,只要我們用真心去體會,用真情去感悟,幸福,就會像花兒一樣時刻開放在我們身邊。

感恩加入了智度会,認識了善心投缘的会友,感謝您們時常的佛法義理或经驗分享 玄琇有缘向您們學習!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天的分享:

有人問佛:「世上有千萬人,就有千萬種煩惱。
但是,   您的解決方式都完全相同??」

佛反問:「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會做夢嗎?」

「當然會!」

「那麼,你每天晚上做的夢,都是一樣的嗎?」佛又問。

「當然是不一樣的。」

「你睡了千萬次,就做了千萬個夢。」 佛微笑地說:
「但是要結束夢的方法,卻都是一樣的,那就是:

『醒過來』!」

「…………….」。

只要我們願意「放下」,就能從夢中『醒過來』!!

以上是從網络看到的一則佛故事,(也不知真有其事否,反正沒必要;領会其義就是了) 想到壇經內六祖說: “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 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 *用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 ” : 法这裏意思是萬事萬物。迷人/ 凡夫為何常陷輪迥煩惱? 皆因以一百年人生的小我為中心,分別事識,執着种种塵勞而復無始妄想薰, 致令相續种种不實虚妄。

【在老師的楞伽經堂上,正巧經文內論及 : ( 老師,如果玄琇有所誤述,請紏正)

無始無明: 以四大為身,六大为心。有过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念,生分別心。
妄想是人之情識,有因有缘有果,總括三世而相續,致令真如本体(般若)不得顯露 :心不安隱,没有力量。

如何超越小我立場,轉化妄念成正念? 唯相續所因滅,內無所因:

因:無始妄想薰
滅:修習之轉变
人生立場
修行是滅虚妄,則一切根識滅:輪迥思想滅。是名相滅。
以 *正智如如* 認識存在是當下整體刹那永遠,是平等地存在於一切事與物和眾生中,没有分別;每一刹那都是圓滿。以此修行讓行者專注,脱離個我,與本尊思想願力融入,真實瑜珈。

不是否定因果法,而是每一刹那已是绝对因,已是绝对果 (藏識:即受薰於無始而种果於未來者,是謂藏識)
而不受困擾怖畏於三世因果論,亦不因过去現在未來这三世的時間概念而產生分別对立觀念】

老師在堂上以現代語言解經,並把經文內容套用於日常生活、現時社會狀況,令學生對經文義理恍然而悟。

修行/ 修心就是改變自己處事待人待己的態度,不再執着;心無所住!聞思學習佛法不可只執着名相,或有如研究哲理般分別思維,应了悟箇中真諦。

真正懂得修行的人,不會老是談佛說禪,因為「修行就是生活」——佛法一旦融入生活,便忘了諸種名相,不住於相,不住於法。

 

快樂,不在繁華熱鬧中,
而在內心的寧靜裡。

煩惱,不在謹言慎行中,
而在人我的是非裡。

晨安!祝福一切美好

修行,修正行為;養性,涵養心性,藉人我是非,正是修心養性的磨石。藉事練心,繫緣修心,隨處養心,心要定,心要定,不要因人亂了心.。

在刚刚的楞嚴經,老師提及“解脱”,首要是在绝对放鬆;若然執着我要學懂幾多法,希求證得般若智,又或要度幾多眾生,都会令行者處於緊張狀態,未見佛的無量三昧,自在神通遊戲中。

这令學生去想甚麼是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 譬如有人喜歡多彩繽紛的生活方式,即使是修行,也要讓這樣的生活方式融入修行。以後最好往那一方向發展,才能達到這個願望?就好比在畫畫時一開始就把畫紙塗滿五顏六色嗎?我想,都是先在白紙上畫好黑白的底稿,再一個顏色、一個顔色上色。這樣慢慢調整,依景映心,才可以畫出最滿意的作品。
正如應該先清楚學佛的初衷(願意成為自了漢聲聞圓覺还是大慈大悲的佛菩薩),再弄懂修行方法,然後把佛法融入生活。

一切因緣而起, 因念而生。執著於某一事或某一物, 就會患得患失, 煩惱也接踵而至;如能看開一切, 心無掛礙, 就會無所畏懼。
人生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 當你看淡得失、無謂成敗的時候, 反倒順風順水, 遇難成祥。

 

*修行時的觀照*
學習駕駛時要很刻意控制方向盤、油門、指揮燈、轉檔等,還要注意路面上的行人、交通標誌、別的車輛等很多東西,但是駕駛經驗多了,只要專注地駕駛,其他一切就會變得很自然。
就像開始修行時,會很刻意地想很多、做很多,慢慢才發覺根本沒有這個必要。其實平時不需要刻意分別,已經可以看到、聽到、感受到周圍的事物,最重要保持清楚覺知便可以。
修行時的觀照就是如此,清楚覺察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緣來緣去,不生不滅,絕對無需要刻意去做作、分別和計較的。修行猶如學習驾驶、亦如繪畫一樣, 先淨化自心, 然後再為心打上初稿, *隨緣修行*。無須強調個人修行上的何時達到何等專業程度/ 發展速度;只須按部就班地跟隨師之開示指導, 安心老實修行, 如此才是常住久安之道。
「定靜安慮」

知止而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早安!
學會一個人安靜,才能看懂世界的熱鬧。

心境決定風景。

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
世界百般好,慌亂的心看不到。

只有内心安定,花才香,畫才美,情才動人。

内心安定的人,一舉一動盡顯從容,才把生活經營得那麼美。
世間最美是心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玄思妙想(出世),又或是分別思維妄生塵勞(世間凡夫見),倒不如随真心所欲,帶著正見快樂地活在世間,才能“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
自從愛上了念佛号(通常在不用工作或思維世間事的時候,会自然隨心地念南無阿彌陀佛),玄琇会有这個自然动作: 如果心有不安/ 憂傷,就念聲觀音菩薩;如果很煩惱/浮躁(譬如走在嘈雜街道上,或乘搭港鉄時),念誦降三世明王真言;如果很恐懼,就念聲阿彌陀佛。念佛時觀賞感受觀音菩薩的清涼,降三世明王的金鋼堅定信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慈愛~~~ 此時会自然生起忘我感(意識自然地成為身體的旁觀者,感受到無限滿足的片刻  >>>意識脱離身體束縛 >>> 你的覺照就會自动產生出來,是「全一」(真我本性)的覺知)
菩薩佛祖並不是讓我們盲目的去跪拜,而是瞭解諸菩薩的心境,從而指導我們更好的生活,佛法是世間法,不在靈山,在心地。

 

分享最近看到的这一個故事。
求觀音大士助你?
觀音大士求誰給予法力去助你?
觀音大士法力何來?
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美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美女觀音菩薩,普渡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美女說:“我在雨裡,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渡。”
這人立刻跳出檐外,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渡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渡自己,而是傘渡我。你想渡,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觀音。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常说自利利他  人生風雨,迷途困境,何處避雨,何時得渡,要想真正解脫,只有靠自己。
這個“求己”的意思,並非把“自己”封閉而不與外界溝通,而应是請教、協商、申緩以起到《合縱連橫》互助互補的雙利或多利。世事大多是因緣和合或眾業所成,獨力所成雖不感累也未必比合力來得圓通。“求己”的真義是把自己修好做好,達到圓融為材,所謂“得道多助”,也借句話說“天助自助者”,不做好自己而妄想別人主動幫助或給予利益,天掉下來的餡餅還要送上門是不存在的!也有句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先把“自己”磨利成器又何以成事?觀音菩薩也是先“自利”才可以“利祂”。這個“自利”並非只謀自顧個人利益的“自私自利”啊!

佛法 學佛的方法
佛法是「用方法」來修行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舉止,並且自然而然地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從容不迫,行止如儀。如此的「『悟』、『證』」才能稱為「『觀』、『照』」。因此,佛法的修行,不但重「知」、重「明」更可貴在「實踐」上,來「斷」、來「離」、來「越」;如此「滅」的方法,才是「用方法」的佛法。唯有體驗過的「法」才是「法」。「簡單、明瞭、清楚、明白」。
佛法亦不是學問,不必演繹,不稱哲學;所以說法,未曾一字,也無法可說。

中國禪的六祖「慧能祖師」無緣識字,聽經能悟,無有所知障。六祖所傳法門是入於生活,「行、住、坐、臥」竟日舉目、舉手投足皆片片成禪。禪成为生活,相互輝映,悟證一體,開枝散葉,是『實踐的佛法』!

壇經以 *無念為宗,無相為体,無住为本*,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離相是概念,需要我們去實踐。
離相義的「離」字,世間法是「分離」或「離別」之意,佛法則解為「出離」。
「出離」:曾聽人解作空,甚至視為应遁入空門才好修行,離世覓菩提。但愚見 “出離”是具有「超越」、「突破」的含義;但煩惱怎麼出離呢?唯有突破了煩惱,才有機會說不煩惱,如果只「離開」煩惱,並不能化解問題,因為那是逃避,而現實是逃避不了的。

今天的分享打算以早午兩節,說說一個初基的雜碎感受。

週末,大多數人都已拋下工作的煩鎻,在享受着悠閒假期;當下是見性養心的好時机

禅心之美
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到本質。許多時候,我們內在的眼睛總是關閉著。於是,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

对於簡單的後學來說,做人不需求生命辉煌,但求无悔人生:-
幸福是一种追求,愉悦是一种憧憬。能夠超越轉化烦恼成為生活動力的时候,才有云淡风轻的机会。
年紀是感覺問題,不是歲數問題,只要保有赤子之心,永遠都很年輕!当心倦了累了,只需暫緩下来,给心灵尋一份安暖,给自己找一方晴空,安定下來
真正的孤獨不是一個人寂寞,反而是在無盡的喧譁中喪失了自性,迷失遠離了本源(萬物本於一体)。

人生像一本書,我們既要讀懂别人,更要讀懂自己,做好自己。

美是禅
悠哉人生
清风无牵
流水无挂
不求所得

復活節幾天的假期,家中又添加了兩位成員~一对迷你狗仔女,因担心他們不適應與已養有的大型犬,唯有整天待在家裡陪伴他們。沒事做,拿出已多年没用的茶具,一於喝茶來度過悠閒寫意的假期。想與大家分享箇中一点小体会, 也籍此平台以茶會友 。

優雅幸福的午后~~四季茶會

春日
勝日尋芳山溪澗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夏禾
布谷聲聲春才至
萬木爭生夏日短
鷓鴣陣陣秋又深
北風嘯嘯冬雪沈

秋露
圓月思鄕盼團圓
秋露茗茶表寸心

冬韻
冬韻藏香穀豐收
茶熟香溫繋好緣

以茶會友天長地久
藉茶修身養性,涵養藝術美學,將所學落實生活中,提升家庭幸福溫度。

茶,能靜心、養心。唯有養心才是生命最美的底妝,才是永不過時的美麗。

每日藉一杯茶洗滌塵囂,觀照自心,動靜之間,茶都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師,茶無所不在。

用一杯茶溫暖人心,向茶學習做一個溫暖的人。用一朵花柔軟人心,向花學習做一個溫柔的人。保有一顆童真之心關懷身邊的人,一樣有著美麗可愛的童真桃源

南無阿彌陀佛
願阿彌陀佛無量光將幸福照進來,幸福在大家心田不斷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