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0-16_黃麗娟

小妹對佛學的知識淺薄,能有幸在此平台作分享,實在是萬分榮幸。如有說得不對的地方,還望見諒,多多包涵……

第一篇「緣」
由於我就讀的中學是天主教學校,父母亦不是佛教徒,所以從前的我對於佛學一點認識也沒有。正所謂「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定數。」在佛緣的引導下,我認識了一家信佛的丈夫。在未了解佛學之前,我還以為佛學只是迷信,可想而知我當時有多麽的無知。然而,出嫁從夫,我當然有陪他禮佛,但我的確只是「陪」而已。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個書僮一樣,永遠都是在做旁聽生,但沒想到原來當旁聽生的過程中,我慢慢把佛學的知識一點一滴地累積。他從來都沒有迫我跟他一起信佛,而是當一個引領者。他深知我是一個求知慾強的人,每次有佛學講座,他都會帶我去聽。在未了解清楚一個宗教前,好勝的我是不會輕信。沒有真實的體驗,我又怎能知道甚麼是與佛有緣呢?原來緣這個字,不是用科學可解釋。我曾在夢中見到一尊全金色,非常耀眼的觀音,這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後來,有一次陪丈夫往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埸朝聖,原來這尊觀世音菩薩正是我夢見的那尊金燦燦、十分宏偉的觀世音菩薩像。真的不可思議,我相信這並不是巧合,而是定數。這是我初次感受到佛緣。

緣這個字真的很有意思,這使我更想了解佛學是甚麼。我慢慢地開始加深了對佛學的認識。每次的佛學講座都令我獲益良多,演講的嘉賓們都是智者,演講內容又非常精彩及有意思,單談佛學的門派都有很多種。我很高興,他帶我踏出了第一步。雖然,我遲了起步,但現在的我,已不會像以前般,只是急着往前衝。因為凡事都有定數的,不能強求,只能隨緣。那就讓一切「隨緣」吧……我會努力慢慢學習。🏻

 

第二篇 「修行」
經常聽到「修行」二字。到底怎樣才算是修行? 對於我來說,修行看似很深遠,望塵莫及,但原來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去學習修行。

還記得在智度會舉辦的一次活動中,我與一位師兄在車上閒談。言談間提及平日的喜好,我答: 「我喜愛寫書法,但寫得不好,所以,每天都在學習中。」沒想到這位師兄的回答是「很好,這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就是這句話,使我更想了解修行的意思。佛智分享的平台使我對佛學上的問題有更深的了解,我真的獲益良多。

修行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這就是修行。所謂: 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後,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輒便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行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兒時的點滴--修行的緣起。

年幼時,我對父親寫得一手毛筆書法讚嘆不已。現在,人長大了,但現今的小學及中學都沒有書法的課程。在緣份的引領下,我報讀了成人書法班,真的由一字基本功開始學起,不用考試,老師也不會強迫我們交功課,不用與誰比較,只需做回自己,寫自己想寫的書法字體,所謂「我手寫我心」、心、眼、手、呼吸合一,心境便會越來越平靜、那種舒暢愉快的心境真的難以形容。
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書法原來可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不論書法寫得好與否,總之,「自得其樂」才是最重要。此外,讓我更高興的是有幸成為義工,參與寫揮春給長者的活動。雖然我寫書法的功力一般,但每個字都是我衷心的祝福,能夠出一分力,我已非常滿足、感恩。所以我便將「書法」作為修行的一種,這也許是修行帶給我的「額外收穫」呢!
第三篇 「無常」
生命”無常”,悲劇每天都會發生,但當發生在自己身上,那種感覺絕對不一樣—-在同一個月內痛失兩位我最敬愛的親人。

第一位是我爸爸。在小康家庭長大的我,遺傳了爸爸的樂天。爸爸在我生命中就如偶像,視為要學習的榜樣。還記得兒時家住公屋,有一次火警,剛巧當時正是制水期,眼見火光熊熊,大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而消防員又未到,大家火急如焚,此時爸爸二話不說就跑回家拿了一大盆水去救火,還大聲叫大家合力救火。就這樣大家合力救熄了一場火。可是,當晚我們把家中的水都用光去救火,當天晚餐就只有麵包,因已沒有水煮飯。我心中卻無比興奮,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經歷火警,那時我還沒想過火警的危險。從那時開始,我便萬分敬佩父親見義勇為的精神。
人長大了,爸爸也老了,由於父親後來中了風,故要入住老人院。他的樂天、樂於助人的性格使他在院內獲得老人義工服務獎,我們還問他為甚麼會得獎,他笑着回答:「我只是“出口之勞”,因很多公公婆婆是文盲,他們都想知報紙上、告示版上、餐牌上寫什麼?我就多口一一回答,日子久了,便如報導新聞一樣⋯⋯」
可惜後來父親得了急性肺炎,短短五天就再也聽不到他的聲音。

第二位是我老爺。很多人會奇怪,老爺多是專制,在他面前總要客客氣氣,要恭敬萬分。但我老爺是佛教徒,和藹可親,不擺架子,是一位公平公正的長者。在他身上,我學會了包容,他常說人不會有完美,我們要好好學習,去修練,做人要學識感恩。在他病重時、還告訴我們不要傷心,人總會死,死沒什麼大不了,做人最重要是問心無愧。老爺也吩咐我們,死後不需要為他裝香,只需要一心念”佛號”,同時也將他的骨灰撒落大海便可以。我們當然按他的意願辦事,但他此舉,就如當頭棒喝,使我們對人生觀的看法都有所改變。

生命無常真的很可怕,他們的離開的確使我很沮喪,很傷心,但卻喚醒我更要珍惜身邊人,過去的已追不了,將來的亦捉不到。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活在當下。從前大家各自忙碌,只有在節日大家才會相聚吃頓飯。老爺走了之後,喚醒了我們親情可貴,要珍惜身邊人。現在每個星期六晚上都是我們的家庭日,大家相聚一起吃晚飯,星期日陪媽媽飲茶,大家感情比以前更深厚,深信倆位老人家在天之靈也感到安慰。🏻🏻

第四篇 「快樂」
今天,我想同大家分享「快樂」的定義。
怎樣才算是快樂?「快樂」幾乎係每個人所渴望追求的東西,但每個人對快樂的看法都不同,有人說:「有錢、有權有勢、有名氣便會快樂。」這樣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嗎?
又有人說:「沒有煩惱便會快樂。」那麼,不丹又怎會成為全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之一呢? 難道不丹全國國民都沒有煩惱嗎?
我不算是富有,但我很快樂。我覺得每天過得充實就已很開心、很快樂。我抱著每天都是學習的態度,提醒自己思想要正面。今世有幸可做人已覺得很感恩、很幸福快樂。這個世界沒有欠我們什麼,我們又為何總要埋怨這樣,討厭那樣呢?
不丹,這小小的地方,人口不多,亦稱不上繁榮富有,但他們仍保留着純樸及簡單的生活。所謂「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質和平衡發展,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置於經濟發展之上,衡量發展的標準是「國民幸福總值」。此外,不丹是一個全民信仰的宗教國家,有75%的居民信奉藏傳佛教,有25%信奉印度教。有97%的不丹人民都認為自己很快樂,然而這種快樂不是來自於外在物質的慾望滿足,而是來自於信仰與觀念的知足。不丹人認為真正的窮是無法再施予他人,只要有田有房子他們就已很滿足了,因為他們多是佛教徒,少了貪嗔癡的煩惱。不殺生,所以很少吃肉,但他們吃青菜或乳製品也一樣感到很滿足快樂。
「快樂」是取決於心態,是一種生活藝術。常懷著感恩的心,「知足」便「常樂」,「快樂」的種子便會在心裏不斷萌芽。

第五篇 「悟」
很想同大家分享一首歌。「悟」是劉德華作詞及主唱,非常好聽之餘,歌詞更很有意思。


電影《新少林寺》主題曲
作詞:劉德華
作曲:趙欽

無量心 生福報 無極限
無極限 生息息 愛相連
為何君視而不見 規矩定方圓
悟性 悟覺 悟空 心甘情願

放下 顛倒夢想 放下雲煙
放下 空欲色 放下懸念
多一物 卻添了 太多危險
少一物 貪嗔痴 會少一點

若是緣 再苦味也是甜
若無緣 藏愛 在心田
塵世 藕斷還絲連 回首一瞬間
種顆善因 陪你走好每一天

唯有 心無罣礙 成就大願
唯有 心無故 妙不可言
算天算地 算盡了 從前
算不出 生死 會在哪一天

勿生恨 點化虛空的眼
勿生怨 歡喜已不遙遠
纏繞 慾望的思念 善惡一瞬間
心懷懺悔 陪你走好每一天

再牢的謊言 卻逃不過天眼
明日之前 心流離更遠
浮云霎那間 障眼 人心漸離間
集苦連連 不斷的出現

無量心 生福報 無極限
無極限 生息息 愛相連
凡人卻視而不見 規矩定方圓
悟性 悟覺 悟空 心甘情願
簡簡單單 陪你走好每一天

現今流行曲的主題大多圍繞感情,而這歌屬少數有深層意思的歌。一心向佛的劉德華在親自寫這首主題曲《悟》的歌詞時,融入了自己參佛悟禪的心得體會,他表示如今已看淡名利,就如歌詞所寫:貪嗔癡少一點,放下欲求,簡簡單單就好。
我在無意間聽到此歌,這些心無罣礙、貪嗔痴等金句,真的令我在百忙當中喚醒過來。此歌是一部舊電影「新少林寺」的主題曲,內容是講因果的,講述了軍閥混戰年代,軍閥出身的侯傑在經歷曹蠻背叛、妻離子散的痛苦之後遁入空門,並與僧人們保護戰火中受創的災民和少林寺的故事。看後真的使人有所頓悟,非常有意思,大家不妨一看
https://youtu.be/2clC93q3XJ8

 

第六篇「心」

大家好,這篇是我同大家分享的最後一篇。我是一個很愛聆聽的人,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經歷,尤其是每位長者的人生經驗,正正就像是一本寶貴的百科全書,很值得我們借鑒。常謂「人生苦短」,所以我們必須好好珍惜每一天,有些事情不需要去執著及抱怨。其實很多不開心的事情都是源於「心」,只要真心去理解,不要老是拿著怨氣去面對和比較,改為用愛去包容,那麼事情會變得簡單得多。就以家庭為例,家庭不會只講道理,有時更要照顧家人的感受,贏了場交,但其實輸了個家,傷了大家感情,所以,要「情理兼備」,何必去執著事情。原來人是要「多心」: 「真心」、「關心」、「愛心」、「良心」、「善心」、「同情心」、「包容的心胸」等等,但「正念之心」不可缺少,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年地獄」。其實快樂的種子,來自我們的心。

人是平等的,無論你有多聰明、多富有,亦買不到多一秒的時間。當遇上困難來的時候,心態就很重要,處理事情可用微笑去面對,拿出智慧去解決。如「布施」也不單是捐錢就叫「布施」,其實「微笑」都是「布施」一種。用「平常心」去看事情, 一切會變得簡單,那便可擺脫煩惱。還記得一位長者曾說:「人為何叫“煩人”呢?因為人喜歡自找煩惱,所以叫“煩人”。沒煩惱的人,就叫“智者”,因為他懂得用平常心去處理事情。」
自從接觸佛學後,我與先生之間的情感更好,彼此更懂得珍惜對方,明白要活在當下。不但如此,同時也感染到身邊的親朋戚友之間的關係,佛教常說”萬法唯心”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議。

小妹如有錯漏的地方,還望各位智者多多包涵,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