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22_黃照明

大家好, 這是我與大家第一天的分享。我是 Alan,黃照明,今年初收到 Dordor 的 WhatsApp , 邀請我寫幾天與佛法有關的文章與會友在智度會的平台上分享。我初時的反應是很猶豫,一因自己學佛時間短認識不深,二因中文寫作水準不高,自小都唸英文中小學, 很少書寫中文。但 Dordor 聲明瞭不要 say no,那我又怎能推卻呢,唯有硬著頭皮,接受任務,寫幾篇我學佛上的感受與大家分享,文章寫得不好,還請各位會友見諒包涵。

老實說,我學佛的緣份來得不早。在唸書時及工作時都未有機緣,直到我中年時才有第一次接觸。猶記那是一個工作天的中午,當時我在北角上班,午飯後隨意在街上散步,給一間書店桌上的書本吸引,看到潘宗光校長的著作,[心經與現代管理],因我是行政管理人員,看見心經兩字覺得很禪,竟能與管理搭上關係,又是一位理工大學校長寫的,自然地很想瞭解一下,站著看了好幾頁後,覺得內裏的道理很實用,便把書買下來。之後一有空便翻看,但仍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只好在上班下班開車時收聽隨書的光碟,雖然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但也愛上心經, 把它背誦下來。在此我想說聲感恩潘校長, 多謝他的法佈施牽引我結緣佛法。

往後再讀了潘校長的其他著作, 看到一篇後記, 提及陳家寶醫生是他的學佛啟蒙者,我頓覺奇妙,因我和陳醫生是中小學的同班同學,他在中學時受到一位馬老師, 即隆迅法師的感染而學佛,而我卻於數十年後才初聞佛法,足印證佛家所講縱有前生業力牽引,仍需等待眾緣和合才能產生效果,感恩潘校長 !

智度會及志蓮淨苑
對於初學佛者,正確及有效的途徑並不易找。我初學時亦感到很惆悵,佛學書籍多不勝數,我雖然看了很多不同種類的佛書包括金剛經及六祖壇經等。但佛法實在是太深奧了,我像在大海撈針,感到艱難迷惘,幸好我的朋友 Bernard 何兆霖, 瞭解我的學佛煩惱後, 推介我參加智度會,有幸認識了Dordor 及潘校長等等的善知識, 擴展了學佛因緣。

初時我努力參加智度會的活動及講座, 但因會員眾多, 活動的範圍廣泛, 我如劉姥姥入大觀園 — 看到很多吸引我的事物,但仍如在佛法的大花園中,找不到路向, 唯有歎一句,佛法太深奧了,雖有 84,000 法門,要找一個合適自己的,也殊不容易噢 !

與會友一同學佛的好處是能互勉及分享,我亦幸運地經會友介紹,認識到志蓮淨苑能提供很多高水準的佛學課程,我也報讀了一個很受歡迎的佛學初級課程。該課程逢星期天早上在志蓮靜苑的大禮堂上課,記得第一次上課非常熱鬧,許多義工幫忙登記及派發教科書,超個100多名學生坐滿了整個禮堂。

老師是志蓮凈苑小學校長趙國森,一位極優秀的佛學老師, 常常滿面笑容,富幽默感, 以最現代最貼切的溝通方式來教授基本佛法,他說希望通過這個課程吸引一些從未聽過佛法的人, 他亦是一個能聽者,能不厭其煩的解答學生一些看似基本及愚蠢的問題,課堂上常笑聲不絕, 他很受學生歡迎, 因大家都在愉快中學習, 課程是半年一期, 每到最後一課, 總有很多學生 fans 依依不捨爭著跟他合照。

我真很感謝趙校長的法佈施,他通過輕鬆, 活潑及現代化的方式來傳授佛法,使我這等門外漢能輕鬆地打開學佛之心。所以我很希望這從 80年代開始的課程能繼續延續下去接引初學佛法的朋友, 同沾法喜。

在香港大學學佛
我是一個生活及工作都很有條理的人,所以希望能有系統地去學佛。當跟一些朋友提起這個想法時,正好其中一位在香港大學修讀佛學碩士課程,她積極推介這個課程很適合我, 並邀請我去作旁聽生, 無奈當時工作太忙, 抽不出時間,但修讀這課程的心願已在心田埋下種子。

多年後種子終於萌芽, 那是 2012年,我開始退休, 便下定決心鼓起勇氣去報讀, 每年報讀這個課程的學生很多, 但收錄的不超過100人, 我很幸運地被取錄了, 我想 Dordor 給我寫的推薦信應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這裏我再次感謝 Dordor。

重返校園讀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因為工作了大輩子,可以重過校園生活, 而且是修讀佛學,現在修畢了回憶起都覺得很美好。

佛學碩士課程可選讀一年制或兩年制,我選了兩年制的,以便慢慢地適應,從容地學習。香港大學有優美的校園及先進的教室和設施, 提供極完善的學習平台。 最佳是它有很多世界級的教授傳授畢生學術精華,而同學們亦來自五湖四海, 不同年齡, 國藉及背景, 有緣相聚, 同在一個美好的環境下去學佛法。 各善知識互相支持, 其中一位是 Isaac Wong,他也是智度會的會友,跟他一起上了兩年的課,非常感謝他經常指導我在佛學上遇到的難題, 他亦常推介一些別處學佛的機緣給我,這使我更明白到佛陀說要我們多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

尊敬的法光師
我是在港大佛學碩士課程面試中第一次認識法光師 Venerable Dhammajoti, 學生和第子們通常以Bhante 稱呼他. 當時參與面試的教授還有衍空師, 廣興師及Professor Endo. 法光師給我的印像是最深刻的, 因他的僧袍與別不同, 後來知道他的袍反映了他是個無分派別的僧人. 他的笑容是特別燦爛及純真. 他提的問題也很尖鋭, 因他的頭腦特別發達.

我第一年的上學期 是 2013年9月, 當時法光師教授早期印度瑜伽師教義 (Doctrines of the Early Indian Yogācāra), 那不是我選讀的科目, 但聽到一些舊學友說不上他的課會後悔的, 我便抱著好奇的心情去旁聽了, 課室該可容納一百多人, 當晚是完全的滿座. 當然這科對我這個初學佛的學生是很艱深的, 所以旁聽了兩堂後便不能支持下去, 現在回想起也有些後悔, 但既當時的因緣條件尚未成熟, 也不用多作妄想了.

我再上法光師的課是在下學期, 他教授大乘佛教(Mahāyāna Buddhism) 是必修科. 法光師上課時是很莊嚴的, 常有幾位年輕僧人學生跟隨著, 替他派發講義 及處理課室設備, 後來知道這些僧人都是法光師從小收養的, 他們多來自一些南亞國家的貧窮村落, 法光師希望把佛法保存在當地, 他儘力收養及教育一些當地貧窮兒童, 期望他們學成後能繼續在這些地方傳法. 僧人同學跟我們各同學熟落後, 常跟我們分享法光師如何給他們和家人們的慈悲佈施.

法光師也常常利用學校長假期, 返回他在當地的寺院, 並帶很多禮物及日用品給他收養的兒童, 就像父親回鄉探兒子一樣. 但其實他的身體並不太好, 曾在授課時昏倒, 要送到醫院治理, 但他仍堅持著不休息, 儘快出院返回學校傳法.

法光師對教學的熱誠及專注是令人敬佩的, 雖然他教授佛法已近40年, 但每次上課前他都會閉關一整天去準備授課的內容. 上課時同學們都感到充滿法喜, 感染到他對佛學的無比信念及熱誠. 所以有些同學修完他的科目後也會重讀.

現在他已從港大退休了, 但仍堅持著他的佛學教育使命, 排除萬難, 成立了香港佛法中心, 提供一個另有特色的教育平台給有志學佛的朋友.

感謝法光師的慈悲教導 !

早期佛教, 巴厘文及梵文
早期佛教, 巴厘文及梵文都是我修讀的其中一些科目. 早期佛教(Early Buddhism) 是必修科, 教授的是一位斯裏蘭卡老教授, Professor Karunadasa. 因他的名字太長 , 學生們都習慣叫他 Professor K, 除了早期佛教外, 他也是上座部阿毗達磨(Theravāda Abhidhamma) 的專家.

我在 2013年上他的課時, 他已年近80歲了. 據知他的一生都把精力花在學術研究上, 好像對其他事情都不太有興趣, 都是由他的太太去協調及處理的. 他的著作不多, 只有幾本, 但我覺得全都是他的嘔心之作. 他對每篇文章的要求都很高, 基本上是無暇的 , 故每篇文章都是精華, 反映他在佛學上的豐富認識. 有這樣嚴謹要求及資深的教授, 學生們自當獲益良多, 所以他上課時總是座無虛席. 他除能精簡地去解答學生的問題, 也富幽默感, 常常妙語連珠, 令到學生們捧腹大笑. 我很感恩能跟從 Professor K 學習早期佛教, 因這門課確是學佛的基礎, 地基做得好, 學別的佛學也自然更得心應手了.

巴厘文, 梵文本都不是我的首選科目, 但我最後還是選了這兩科艱深的語文科, 主要是受了法光師的影響. 法光師本身是一個天才的語言家, 他精通梵文, 巴厘文, 藏文, 日文, 當然還有中英文. 我在選科時, 曾諮詢他的意見, 他提議我讀梵文及巴厘文, 因認識這兩種文字對我將來做佛學研究有很大幫助.

我的語言天份不高, 要修讀兩科古代語文是很不容易的事, 故投入很多的時間去練習, 另每週要補課三次, 每次兩小時多去補習文化及書寫梵文. 做練習題也通常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才能完成. 學習雖然辛苦, 但還是很值得的, 因現在讀經遇到梵文或巴厘文的翻譯語句, 我都能對這些語句有更深入的認識, 多了一分的親切感. 當然在課程所學的梵文及巴厘文是有限的, 將來利用巴厘文或梵文去作佛學研究的機會也不高. 只盼望這期的學習能為未來世打好基礎, 更好好的學佛 !

謝謝大家.

學佛難
我並沒有正式上過 Professor L C Chan 的堂. 他是一位醫生, 也是佛教徒, 在港大醫學院任教. 第一次認識 Professor Chan 是旁聽他客座教授一課關於科學, 醫學及佛學的課程. 覺到他教學很認真, 教學幻燈片特多特精美, 參考資料非常豐富.

後來當教佛學碩士靜觀認知療法課程(Mindfulness-Based Cognition Therapy) 的馬教授離職港大, 便由他接手教授, 在正式授課之前, 他特別籌劃了一個數天的試驗課程. 在2014年10月我有幸參加了這個課程, 故對他加深了認識. 他確是個一絲不苟的教授, 雖然只是一個試驗課程, 但他還是做足功夫, 把課程濃縮教授給學生. 他也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 善於跟學生交流.

最後我都沒有機會正式上他的課, 因課程熱門學生名額有限. 一年後即 2015年底, 知道他因病自殺離世, 報章報導是因情緒病自殺的. 我真的感到很難過及失望, 一個學佛多年的教授就這樣完結了他的生命, 當然其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局外人不能理解的, 只能說聲無奈.

還有一位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廣興教授, 他是僧人, 教學資深, 為人和藹可親, 深受學生愛戴, 我修讀了他教的佛教與社會及旁聽了中國佛學, 受益不淺. 知道他去年還俗, 很多同學都感到很突然. 希望他能用一個新的身份繼續教授佛學.

這兩件事情令我感到學佛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學佛並不能只重學術, 最重要的還是要實修, 親證佛法, 做到離苦得樂, 才能解脫自在. 我們應要感恩人身難求, 佛法難聞, 若有學佛的因緣便應多下苦功, 精進不懈以正念學佛. 而世事多變, 人生無常, 我們更應珍惜每個緣份, 每個當下, 與有緣相聚的人結善緣, 利己利他.

這是我的第六天分享, 寫得不好請大家見諒包涵. 最後再多謝Dordor 邀請我, 讓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我的學佛經歷及感受. 菩提道上互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