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1~08-05_陳穎斌

佛智分享 (第一天)
我會和大家分享我接觸佛法以來的一些機緣,和一直以來一些心理和想法上的改變。性質上純屬個人分享,而且是由小孩開始,大家可能會被悶壞,說的也可能有不如法之處,請大家指正和包涵。

孩童年代:
我小時候是在內地出世的,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宗教信仰被視為迷信,根本不會有接觸佛教的正式途徑。話雖如此,仍然有部份佛教徒在民間低調地進行宗教活動。我自少是外婆和表哥湊大的,而他們,尤其是表哥更是虔誠的佛教徒。我自少他就教我背誦心經,而年紀還不夠十歲的我,當時除了懂背誦外,其實對它的意思可謂一點也不懂,而他的教誨唯一記得的就是要做好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他的根本無法理解。
我十一歲來香港,見回自己的父母,當時家中貧窮,而家父對佛教很反感,他常說佛教是引致貧窮的宗教,叫我們千萬別信佛教,而我還記得大哥為這問題和他辯論,甚至吵架,但作為一個剛來香港的內地小孩而言,更重要是如何追上學業、如何面對其他小孩的白眼和欺淩吧。他們爭論的問題對當時的我而言可說是「吹皺一池春水,幹卿底事?」我小學是讀天主教小學,只讀了一年,總之別人唸祈禱文,我也跟著唸,可談不上什麼印象。中學讀的是基督教中學,我自少讀書總有預習的習慣,所以小六暑假已拿出聖經來看,我和一般人一樣一向的閱讀習慣都是由第一頁看起,而聖經的第一頁就是舊約。而不看尤自可,一看就覺得怎麼聖經的神如此殘暴,如此獨裁?(在場如有基督徒背景的朋友請不要在此辯論,我只是描述當時的感受。)當時還覺得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我不懂,決定讀完它後回學校問老師。很遺撼的,聖經的老師和班主任都無法給我滿意的答覆,也就只能不了了之。到了中二的時候,班中有不少基督徒,而且大都是班中的精英和活躍分子,他們經常積極邀請我參與他們的團契,我當年也參與了幾次,初時其實很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確有動心想加入,但接觸了一段時間,也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就是小圈子文化和封閉的思維方式,既然無論在義理和人事上都無法滿足自己,於是覺得它並不適合自己。在一次和同學的對話中,被問及以前的宗教接觸,於是把自己懂得的心經背誦出來,還記得自己背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突然有一份莫名的震撼,雖然自己說不出是什麼,但是有一種似懂非懂的感覺。這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已該認真對待佛教。

佛智分享 (第二天)

中學年代:
中三升中四是我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中三那一年父母兩位都差不同一時間失業,而哥哥也考進了大學,而由於我們是未住滿七年的新移民,所有沒有任何福利,故此我在中三暑假後停學出來工作,由於我讀書一向是名列前茅,而讀好書在我們當時的心目中是最佳的脫貧途徑,面對著停學這無奈的決定,心中的憤憤不平可想然知,幸好過了兩個月後父母同一時間找到工作,而原本的中學也肯讓我回校園繼續學業。雖然已回到校園,到心中的不安仍在,而且也開始思考命運的問題。在父母失業期間,由於他們已人到中年,找工作很困難,有時會找一個盲人占卜,而占卜所得找回工作的日子竟然和現實完全吻合。這再進一步令我覺得可能真的有命運這回事。而進一步的思考很明顯就是如果有命運, 那麼命運的背後又基於麼理由和機制。於是在探討問題的背景之下開始閱讀各方面的書籍,還記得當時家貧,絕大部份的書都是在圖書館借回來,或是在書局打書釘看回來的,實在要多謝當年那些書局對我這行為的容忍。經過一番比較後,覺得佛家的說法較為合理(至於什麼是合理是另一複雜的話題,不在這裏論述),決定在這範疇內探討下去,於是開始認真的讀佛經,當時可以接觸到的主要是漢傳佛教,讀過的經典包括金剛經、地藏經、圓覺經、六祖壇經、彌陀經、解深密意經等。當時認真接觸佛典,已深深被它的玄妙所動,有點欲罷不能的感覺,現時回頭看,當時是東湊西拼,其實沒有什麼體系可言,而且由於自己喜歡思考的習性,焦點慢慢由生活而轉向思想和哲學方面。

佛智分享 (第三天)

大學時期:
中六至大學是我的另一個階段,經過一段時間對佛教的接觸,開始覺得要整理自己的思維,故此開始看一些論述類的書,當時看得最多的是印順大師的妙雲集,開始了較有系統地瞭解佛教的腳步,而自己也深受空宗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漸漸發覺自己理解佛教時往往都要借用一些佛教的名相,而當自己要解釋給別人聽時就說不清楚。反省之下,知道自己其實對佛經所說不是真正的掌握。而自己當時的學習方式恐怕難以有真正的突破。由此引伸出了兩個想法,第一就是要用自己日常的語言去理解佛教,最好是在沒有佛經的情況下也能導出同一結論,這樣才算真正的理解佛學。另一個想法是如果佛經所說是真理,那麼用其他方法去探索到最後也應該會得到同一個結論。換言之, 其他探討真理的方式,例如科學,不但不應該抗拒,反而應該正面看待,甚至互相溶入、參考、佐證(至於科學算不算真理又是另一複雜話題,不在這裏討論)。而這兩個想法,尤其是第二個,對我日後影響尤深。
還記得當時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處理無我這問題。我相信任何在看這篇文章的人大部份都會感到自我的存在,但佛教開章明義己說無我,如果要真正明白無我,就要先明白日常生活中自我的內涵。我當時在思維中進行一個實驗,如果有人開發一部電腦,在運算過程中加入兩個因素,一個的隨機數,另一個就是能探察隨機數以外的運算過程,那麼這部電腦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好似有自由意志,因為即使在同一環境變數下它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其實是隨機數的影響),在它自己的眼中也是有自我的,因為能探察運算過程。再者,如果我每隔一段時間換它的一些零件或對運作程式作出一些輕微修改,過了長時間後,其實這部電腦和原來已完全改變,但它可能還一直以為有一自我在它中運作。後來中六時在羅時憲先生的唯識方隅中看到唯識家如何解釋自我和生命的流轉,和自己所想的有某程度的吻合,頓時興奮不已。
在大學期間,參加了中大佛學會,認識了一班對佛學有興趣的朋友,而這幫朋友有部份現在仍時有見面,而且也有不少仍在修持的道路上努力。在大學期間,終於有機會接觸南傳佛教的書籍,還記得第一本看的就是清淨道論,簡直稱得上是南傳佛教的百科全書,也改變了以前只接觸漢傳佛教時對南傳的偏見。在這期間也接觸過一些似是而非的附佛外道的說法,因而加深了明白用三法印去印證是否佛法的重要性。而另一得著就是明白宗教史的重要,知道宗教史,才能較好掌握什麼是適應當時當地文化的方便,什麼是基本立場。也許是因緣未到,也許是怕父親反對,總之那時的我沒有認真考慮過皈依的問題。

佛智分享 (第四天)

工作期間:
大學四年級後是臨床醫療,離開了大學校園,也少了佛友的互動,真是佛祖在天邊了。基本上從89至99這十年,只是忙於學業、考試、事業等,很少把佛法放在心上。到了99年的時候,我到了澳洲接受培訓,造就了再接觸佛法的機會。由於澳洲的生活較為悠閒,晚上上網,無意間發現了一個討論哲學和宗教的自由論壇,由此又把大學年代讀過的東西搬出來,而且網上實在是臥虎藏龍之地,見識了不少高手,在討論期間也被逼讀書以增加討論的本錢。(所以說好辯有時也不一定是壞事),從此也再引起自己對科學、哲學文化等範疇的興趣,,而這次的著眼點是各知識範疇的共通處,也因而從另類角度去理解佛法,愚見認為其實科學中的現代物理學、腦科學和進化的行為學和佛學其實不難找到共通之處(請注意這是幫助理解,並非證明,也要避免牽強附會)。另一個契機是2002年加入了智度會,從而接觸了不少高僧大德,增加了自己不少的見識,又幸得潘宗光校長邀請加入成為董事(其實自己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有資格),做智度會弘法的跑腿。
另一方面,我一向是個大脾氣,又我慢極重的人,不太懂得和周圍的人相處,但自己一向抱著我行我素的方式去處理,沒有什麼改變的意欲。有一次,工作部門的一位教授因交通意外離世,大家討論他時一位同事說的話令我突然有所領悟。他說:「幸好我前幾天沒和他吵架,否則他離開人世時對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我和他吵架。」這簡單的一句話令我自我反醒,令我覺得自己這麼容易和人沖突,甚至有時心情不好時亂發脾氣,諸如此類的行為其實對別人是不公平的,而對自己其實也只會有害無益。當然剛巧智度會邀請了蕭式球老師教禪修,而其中南傳的慈悲觀對自己尤其印象深刻,故此就下功夫看看它的效果,由於以前學過一陣子氣功,似乎禪修和氣功也有共通之處,不太難上手,不久就真的見到自己的脾氣有所改善,而自己總算走出了修持的第一小步。不過至今十年,我慢的問題還是極度嚴重,未有明顯改善。

佛智分享 (第五天)

無常篇:
2001年的時候,哥哥帶我往深圳見他的師父,也是我現今的師父阿丁朋措仁波切。其實當時的我對藏傳佛教不大認識,不過由於對大哥的信任就皈依了。當時問師父應該修什麼,他叫我念皈依文,我當然不禁生出不以為然的想法,再加上他大部份時間在青海,雖然做了皈依,郤沒有積極修持。現在回頭一看,當然知道是自己虔敬心不足,我慢太大而以,只能誠心為此懺悔。不過這次皈依也種下了日後改變的種子。
在智度會十多年,其實也不斷想找適合自己的師父,但也許是自己沒有緣份,也許是自己誠心不足和我慢太大,總找不到投緣的大德。年復一年過去,人到中年,看到自己的體力、思考能力、記性、視力等逐步下降,可以說是無常的體現。更甚者,家父家母越來越多病,慢慢連活動能力、甚至吞嚥能力也出現問題,深深體會到病苦和老苦的的折磨,自己已經盡量為兩老找可信賴的醫生去照顧他們,但也改變不了什麼,看到他們受的苦,就只能為他們多誦大悲咒,希望他們不要受太多的苦。
幾年前的一件事卻自己對自己往後要走的路作出了很大的改變。有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他的妻子只有三十多歲,結了婚幾年,有個幾歲的女兒,但妻子突然診斷未期癌症,而且在診斷後幾個月間已經離世,留下了只有幾歲的女兒。當自己知道這件事時,突然有晴天霹靂的感覺,真的覺得無常就在眼前。本來做了二十多年醫生,不知見過了多少生死,比這位女士年輕而過世的也見過不少,不知為什麼,這件事在自己心中郤生起了很大的回響。也許是朋友的關係,也許是時間的問題,自己也弄不清楚。但這件事後,自己經常反問自己,如果自己這時候死去,自己會怎樣呢?而差不多每一次的答案是「死不瞑目」。為什麼呢?因為自己一生最大的抱負就是覺悟,但自己從來沒有在這方面認真地努力過。如果連努力的機會也沒有就離世,又如何會甘心呢?而自己已人到中年,即使沒有太大的意外,剩下可以努力的時間和精神其實已不多,而過往的經歷也告訴自己,繼續盲打瞎撞根本很難有什麼真正的進步。所以決定要認真地去尋找修行之路。

佛智分享 (第六天)

(名不符實的)努力篇:
當我決定要認真地去尋找修行之路時,湧上心頭的竟然就是十多年沒見的師父。最後終於下定決心往青海找他。在去青海之前有幸拜見寺院的一位金剛上師劄西喇嘛,當日他開示說:「修行最重要是要發起菩提心,如果你發不起菩提心,縱然有幸修高深的法門,得到的可能也只是人天福報;如果你發得起菩提心,簡單一句佛號也是菩提道上的資糧。」當時聽到他這樣說,簡直有如雷貫耳的感覺,一時間懊悔、慚愧、感激之情洶湧而出,而去青海的決心更堅決了。上到青海,還記得拜見師父時,我告訴他我這不肖弟子回來找他,並且連當年皈依時他給的法號也忘記了,師父慈悲地說不要緊,他會再給我法號。當他寫下名字時,我頓然記起那正是十多年前他為我改的名字,那一刻感動得幾乎哭了出來。
現時,我每天都盡量抽時間做師父交下的功課,雖然沒有什麼大進步,但總算在努力中,對自己有所交代。在過去的兩年,自己不斷自我檢討,發覺自己的佛法基礎一點也不穏固。深信因果、出離心、菩提心等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以往一點也不懂得珍惜和培養。自己對苦諦這最基本的東西也沒有去深切地去體會,只淪於膚淺的理解。性格上的缺點和過失多如天上繁星,而且也沒有認真地去懺悔和改過。過往只懂在理解層面上打轉,目眩於一些華麗的理念和境界,但對切身的問題卻視而不見,繼續下去,別說解脫和覺悟,恐怕連修行人也沒資格稱上。故此現時所做的正是打好基礎,以免日後的修行變成豆腐渣工程。今天有機會繼續修行,要感恩諸佛諸菩薩把佛法帶來世間和對各眾生的加持,也感恩把我推到今天的一切有緣眾生。而最感恩的正是引導我修持的上師阿丁朋措仁波切。
最後多謝智度會這平台和各位善知識,讓我和大家分享這三十多年的經歷,希望大家能從我的過失中學習,菩提道上步步精進,永不退轉,早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