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6-21_張少强

本人叫少強,乃新加入智度會之會員。 在這佛智分享群组,看到各大德所分享之人生智慧和經驗,令我大開眼界,獲益良多。  今蒙智度會大德之恩,讓我有緣在這六天跟各位分享佛智,實感萬幸。 「聞、思、修、証」乃佛法修行之正途。  所以,我會在首四天跟大家分享一些佛教的見地,並在最後兩天分享一些修証上之體驗。

 

「正法眼藏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是佛教之眼目,千經萬典都是闡明此道理之工具。  正法者,乃體現宇宙一切之常規。 宇即界限,空間之義。  宙即世,時間之義。  有相無相皆實相。 有相即包含理德和智德,理德為物理因,即六大體性,智德即精神因,即無量無邊的理智種性,理智結合即所謂總持,乃實相之義。

 

佛教修行說的是轉識成智。 所謂法界体性,即六大之不同融為一体,而其中含有無量無邊的德性。此即與全一之體現相同。所以在法界體性智中,其本體即包含其餘四智之德(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而五智亦即法界体性智,此即一即是全,全即是一的体會。

 

所謂普門,即無量無邊之理性種智。其真如本性在無常中有四相,在真如無自性之狀態而言,空乃當中之一相,空之後有成,住,壞,又回歸空之本位,無間無斷。所以,我們開悟所体會的空性亦如是,空並不是空白(或出離),而是以其無自性,顯現出無量無邊不同德性,以不同姿態,來圓滿全一之體性,以示現普門種性之一一的德行也。

 

感恩各大德加持,以下是我第二篇的佛智分享:

 

「成住異滅」四相乃法界體性、真如本性之作業,這作業亦名羯磨,即是活動,所以其本性無常。這無常之力即法界體性之羯磨能力,由其力推動普門中之各種基因德性(即種子性),成為自己之本誓而顯現 ,但本誓之內德不同,故事事物物均依其本誓種性不同而呈現不同形體及聲色香味等。萬物皆具足四種曼荼羅:  即具足六大(大曼荼羅)、五形色味(法曼荼羅)、本誓標幟(三昧耶曼荼羅),功能(羯磨曼荼羅)。  換句話說:立地平等,處境不平等,即是真平等,就是正法,宇宙之真理也。

 

現象之有是實相無相的空中妙有,空、有原來是不二的。 一切萬物皆由法界體性中所具有之無量無邊功德所顯現而成,依無常之絕對力所推動,而經成住異滅四相輪轉。 心經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此可以了解,原來空有是不二的。

 

有情無情是物理基因,是組織上有所差別,植物雖無明顯地表達感情痛癢,但它都具足六大,而且亦有感情,礦物之能為人類造屋建牆都是它有識大。依動物而言,神經組織最好的人類,如神經有障礙就變成植物人,而與植物類似,如牛馬犬貓等家畜,雖有感情卻比人類低劣,況乎低級動物的蟲類竟對人類都沒有感情,所謂感情是愛所衍生。

 

人大都迷著於現象之實有,卻未曾透視其真正實相,其實一切事物都是性空,是暫時之假立。 萬物顯現期間即四相之成住二相,這二相內容是相續相,相續相者如旋火輪,舉一火炬加以旋轉,即成一圈火環,其實火環是火炬剎那剎那的相續影跡,火炬本身不成輪,輪是火炬點點相接相,前刻之火焰停在前刻之位置,絲毫不動,即所謂法住法位、法無去來。 一個人亦好像旋火輪,是暫時的相續相,找一個我不可得,因此佛說諸法無我。

 

法是事物起之端的,法相是事物四相流轉之過程。法無去來是事物發生之歷史。現象看來有生滅增減,但對於宇宙大靈全體而言,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這當體叫做涅槃體!

 

我們執著現象而忽視實相,人有各各不同之境遇,有各各不同之慾望,欲望是一種精神渴望的資糧,所謂食也。 財色名食睡都是萬物支持生命的食糧,不但人類有需要,其他禽獸昆蟲及植物也都有需要,若能隨遇而安煩惱就自然減少。

 

世間一切事物如一個大車輪旋轉不停,車輪有無數之輪輻,輪輻有一中心軸,我人將精神入住於世事之車軸中心,車輪雖不斷地旋轉,但中心一點不移,輪移而心不移。世事是法之華,故云心悟轉法華,心迷法華轉,凡夫住著於輪框,故被轉得團團轉而沉淪苦海。

 

我們能透視世間一切事物之實相的同時要體行之,繼起宇宙生命之責任。  宇宙生命是透過萬物之生機而組成的共同體。透過我們之生命的互相緣起,而成就社會、國家和團體的調和,圓融一體!

 

感恩各大德支持。以下是我第三篇分享:

 

何謂「發菩提心」?一般所說的發菩提心是發起意欲修行之心。例如人厭惡生老病死而嚮往涅槃發菩提心,但這只是初發修道心而已,這不能說是佛「發起證道當時的心」之「發菩提心」。

 

所以,真言宗所說「發菩提心」,是指證道當時的心,這才是真正道心。這道心並非限於某些場合才會發的,人之心中本然就有這種心,在修證的過程中忽然會發此菩提心,這道心未發之前是思慮心不名菩提心。菩提心還是假名,只是證道之境界而已。不是得天獨厚天資高的人才能發菩提心。

 

進一步來說,真正的發菩提心是體驗的心,萬物與我自他一如體驗之心,以身心去體驗宇宙萬物一一平等之心,所謂「初發心即成正覺」就是指此。這心是禪宗見性之心,宇宙一體之心,人境合一之心,是小我融入大我之心。

 

這菩提心不論在何處都可以發的,在地獄的境界可以發,在餓鬼境界亦可以發,在畜生境界亦可以發,在修羅境界亦可以發。這心發時是赤心片片的,見到萬物法住法法之當相沒有流動相的,是前後際斷的,不是連續的,是如如不動、相續相顯現而成的。

 

這菩提心就是佛心,是體驗之心,不是概念或思慮心,是自己沒入於法界、自他不二之心。這才是真實菩提心,其根本就是平常心,但不是凡夫日常的思慮心之心,亦不是此岸彼岸之對立心,不是眾生諸佛之對待心,不是過去心未來現在心。菩提心是無住著去應對現在之心,亦即是「宇宙即當下整體永遠活現」體驗之大道心。

 

感恩各大德加持。  所謂自證一心,萬法唯識,三界唯心,這地獄和西方極樂世界等皆全是一心。所以地獄和極樂世界等都是心的內體。  以下是我第四篇分享:

 

苦者「我」也,欲離苦者「我」也,要開悟者,要成佛者,要創造和平社會皆是「我」也,其他所有一切都是此「我」為中軸而展開者。 此天地間存在之物,此果然是真正的存在與否,我們「以為有」,故其即有,其實是無亦未可知,如何去疑問都可以。但敢言其能疑之「我」的存在無論如何都無法去疑其存在是事實的。

 

善無畏三藏云:「是一事之真實不虛者有之,我即此也」。其不能疑之「我」果然是甚麼東西,此不止是「我思故我在」之理象之物,要徹底的把握其見聞思考的「我」之本性或云實體才是必要的。「我」從一面看是能思考之物,心之存在,同時是覺知其「我」之存在之認識心其物之本體,才是真正「我」之發見,其則佛之悟,即是菩提之立場而言,如何是菩提者即「如實知自心」也。

 

「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是故定慧具足。若如是說心。乃名妙極之語也。

 

云如何是菩提者,曰「如實知自心」也。但雖言其自心,其是有此肉體之所以,離此即甚麼思念亦不成立,同時若無此肉體之媒介,亦無法將此表現以外,對此上而言,肉體之果為的使命是極其重大者,言心言肉體,不過都是其全一物上之表裏,此身心完全須臾不可分離者也。「如實知自心」之真意為使徹底起見,以此分為心與身之二而展開,此乃是令其究竟覺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悟自身之事也。覺知此自心之源底者,同時要依其悟得宿此心之自身之數與量是甚麼才能達成故也。

 

感恩大家互勉。  所謂業由心做,業由心去懺悔,我們每日隨喜、懺悔,不管甚麼時候照這個字義去做。修菩提道的人與菩薩一起做事,會沒有煩惱。  以下是我第五篇分享:

 

所謂任運自己去修證萬法為之迷,由萬法來修證自己為悟,以迷轉為大悟為佛,對悟而迷即為眾生,有悟上得悟之人,亦有迷中猶迷之仕。心外無別法,法是由心去攝取週圍之萬物法相的認識之潛意識。了悟事事物物是無相實相空之無常四相顯現過程之妙有流動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說佛相本體實相是有,但五蕴迷情是空,組織現象是因緣法是空。因此,我們要入不二法門,不能偏於空,亦不能執於有相之見,要達致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有為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全一之內容。這只有以「唯觀唯行」,以觀照般若去體現實相般若,才不会流於主觀或客觀。以直覺智智才能現成萬法之真理趣。

 

如人不知水性者見水為苦海,而知水性者視為游泳池,迷人視人間為苦海,悟者以人間為道場佛刹。迷者恐怕靈魂消滅,等於喜歡迷界之輪迴,悟者雖保持靈魂,但以此來大作佛事。凡夫感受苦痛煩惱之靈魂,猶如身體某部份受傷而結成血瘀,致使氣滯不通而痛苦,以禪功之空藥癒化之,氣血流通苦痛就沒有了,但這時人的心之動態,如痴如醉,不能行道利益眾生,所謂獨善其身之自了人,不名菩薩。如果連身體都脱落了,這時則入正位為理體如來,但如來德性無常而生化萬物,人雖歸大靈,卻又分為萬物共有,這時還是如來的等流身,亦就是平等流出之身。真如不守自性而生萬物,從萬物面是眾多之生物,以如來這面來看是大身。我人可以將這小身留住而精神融入大身去活動,所謂佛不離世間覺。

 

禪為直入,密為橫起,禪之祖師們各自創立其接引方法,這種言行奇鋒的體證,非大根大器的人不能一拍即合。真言有門,有破執著的三摩地法,有以社會中之各種事事物物的活動接觸來啟示自己修證之法。 必是同生同參的,透視內藏的道理,同時肯定現象的,將自己直接肯定為諸佛,以諸佛的行儀而行之即身成佛,沒有時空之長短立地即身成佛,疾速故云神通乘也。

 

感恩大家加持。 佛陀就是「覺者」,凡覺悟的人都能稱為「覺者」。這佛的聖體的生其物,是以一切萬物為自己之內容,而予以活現養育。可是生其物當體是超越一切的,具有難言或言說不可得的神秘性。  不經不覺已是這期最後一篇的分享:

 

古人云: 未入山時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 修證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下山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是修証中之心的姿態。下山後即行菩薩行,以萬物為我,和光同塵地遊戲三昧,這已是證佛了,人在學佛道當中修證的工夫都是必要的.只用常識去分析是不可以的,就好像你看别人游泳,但你從不游泳,是不可能體驗到當中的滋味的!

 

悟境的把握是重要一環,悟的光景好似月亮照水面,其月不濕,其水不破,所謂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雖有廣大的光亦可納入尺寸之水,全月或無限的天空亦可宿在一露之中,亦可宿在滴水之內。悟了的人亦與水相似,沒有變成別樣的相貌,萬法納入其人亦沒有礙及其悟境。

 

所謂體驗的世界即是道,物離道無物,人離道無人。佛性之證驗即在事事物物上去體得,不是在端坐無心狀態下去求知,或從思惟上之概念求證驗;這是正法之活路,佛佛相傳之道。釋迦牟尼拈花微笑,將實相無相涅盤妙心傳給迦葉,以心傳心在這花上顯現佛性之姿態來傳達,能表所表不二的當中傳遞消息。

 

見色即舉身心而見,聽聲即舉身心而聽,因為有身故有心,並非所謂身是臭皮囊,身中有靈魂之二元論,佛教之正觀是身心不二的,是一如的,若不如是,就變成鏡中有影即外有其物,水中有月影即空中有月的相對論。見之時即身心歿入無物,亦即自他融為一物,聽時即自他融入其聲,對於萬物即收攝全宇宙諸法。若果取其唯心,取色或取聲即不算真正之修證,應以舉身心去見色、聽聲,實際上我人每做一件事都是舉全身心地去做的,以此立場來應接事物才能把握端的,只用身即不足,只用心亦不足,所謂唯心的立場或唯物之立場悉皆不足,要兩者如實的一如之立場,才能算舉心身的端的,亦才能得到證的結果。

 

這六天承蒙各大德加持,讓我能享受這愉快的佛智分享,十分感恩。  我在此祝願各位身心健康,佛智圓滿,得証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