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0-11-04_林德深

第一天分享報告

十分感謝Dor Dor 和智度會建立了這個網上社群,讓大家可以發表個人的修學心得。過去多月以來各位同參分享了不少佛學理論,令我得益不淺,心裡有無限感激。未來幾天的報告內,我打算簡要地重温多年的習道經歷,好作一個堦段性的個人參巧,請諸君指正。首先我想從我的中學時期開始講述。孔子說他十五而學。我一直都奇怪為甚麼要到十五歲而不是在生命之初便開始學?我們做父母的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們不是在蒙童时已經開始學習嗎?國學裏還有一項叫胎教的,现在也得到科學實証。陳嘉宝医生的博士論文正是其中重要的一份。那為何孔子要等到十五才學?我相信他這個「學」的堦段與近年認知科學上發展出來的 「神經元修剪」 neurone pruning 有關。根據這理論兒童的腦袋內的神經元 一直都不斷增生發展,到十五歲左右腦袋發育得有點v過盛了,需要來一點修剪。這個重要的修剪過程做不好便可能出問題了。如此說來有人可能問: 十五歲前的兒童可以進行修證的訓練嗎?這問題可不容易答。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在小學生群組中進行靜坐實驗,也獲得若干成果。當然,這類 mindfulness 的訓練跟修證佛法可算是兩碼子的事。我相信未來仍有不少「正念」和「正定」的研究可以在兒童和少年堦段進行吧。再說我自己十五歲讀中學時的個人體驗。還記得當年十分熱衷於探討哲學與宗教。時常與同學討論。哲學講生死,對錯,真理,到现在還在探索。宗教講的是神的存有。開始接觸時我的疑情很大,但後來愈看那天主教的神愈覺可愛! 到十八歲那年接受聖洗成為天主教徒。但老實說,天主教的理論還是後來才慢慢摸出來!

 

第二天分享報告

我唸的大學的格言是「明德格物」,拉丁文是 SAPIENTIA et VIRTUS。校徽上中文和拉丁文都印得清清楚楚。但大部份同學都沒用心好好地研究這幾個字!入住明原堂學生宿舍時被前輩「玩新生」問到大學格言的背景時,才知道「明德格物」來自孔子的「大學」。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講的就是「明德」。至於格物當然指如何去理解事物。「大學」的原文是「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宋儒朱禧一句「致知在格物」正好點出這道理。離開大學多年後,我仍感謝那些開導我的師兄堂友。他們提醒了我求學的宗旨。可惜我當時没好好地學習中國文化,因為被另一個學問吸引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被大專界譽為「火紅年代」!七一年的維園「保衛釣魚臺」事件至今仍印象猶深! 當時年青人的愛國意識加上殖民者的暴行鼓勵了校園內的政治討論。還記得在明原堂宿舍競選學生會主席時,我提出了「關心社會,認識祖國」的口號,引發了宿舍同學們的多場大辯論。後來這口號被簡化成「認中關社」,又進而變成學界運動的口號,也是一個有趣的發展吧!後來,「馬列毛」為學生們帶來的烏托邦憧憬隨着「文革」的終結而幻滅了。但那些年的辯證並没有白费。多年後讀到達赖喇嘛說他自己是「一半共產主義者,一半佛教徒」。不禁莞爾! 只嘆與生俱來的五毒不容易摔掉啊!回想當年大學的數年教育,除了醫學之外,最重要的要算是文化和社會哲學的啟蒙了。

 

第三天分享報告

對我來說大學畢業那年(一九七六)是一個人生轉捩的年份。畢業暑假期間趁空遊覽了大陸多個城市。也因此深深感受了政治的現實與人類理想之間落差的可嘆! 回港後馬上投身醫生工作。不管甚麼偉大號召,也沒空繼續哲學上的探索,先做點實事再說! 我先後做過手術科,急症科和內科医生,到最後决定投身兒科的工作。事實上無論那科,医生的工作都不外乎如何幫助他人面對生與死而矣。哲學家們喜說生死,要徹底地思考「人為何生,死後何去」的人生大問題。医生也不管這許多哲理,一天到晚的課題是如何「衛」生「護」生,仍至「防」死,要不然便是助人「好」死! 搞哲學的要明了生死,修證佛法的要「解脱」。医學可不問情由,既然生死都不由人,索性把目標縮小,老老實實地幫人家「好」生「好」死! 多少像中國道家《列子,楊朱篇》所說「太古之人,智生之暫來,知死之暫住」那種氣派! 医生們的目標明確不已,手段也該眼明手快。医學科技進步日行千里,年青医生要日夜進修,時間可不由人阿!

 

我行医四十多年,開始時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医院內,好不可憐啊!但我對生與死的學問也只有通過那十年的歷練才初步建立起來! 医院內的訓練讓我面對生死而不動容,一切都歸於自然而來自然而去,灑脫自在。可是,少年時期對求真的渴望和「火紅年代」對理想的追求,就像那拜火教的長燃燈一樣,從來都沒止息過! 腦問一直縈繞着「现象背後是甚麼?」一類的問題。生與死是我每天都面對的现象,但一直都抓不着他的究竟。我開始尋找新的工作方向。當年医學上開始發展的新科目「医學遗傳學」很快把我吸引過來。我决定參予医學遺傳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往後那三十年我義無反顧地在遗傳医學的大宝庫中,翻查那人生喜怒哀樂的泉源,百般苦難的緣起,遗傳與行為(業)的互動,以及如何利用新科技為他人減少痛苦,增進自在! 如果大家想知道医學遺傳科的實際工作,可參考附錄的剪報介紹。對我個人來說,由開始的兒科工作進入医學遺傳學的領域是一項深化認識人生的歷程。

 

第四天分享報告

我的修證之道大底由天主教的信仰開始! 初入教時純粹因為被那莊嚴的教堂,聖像,詩歌;以及信眾和教士的慈悲形象而被吸引。作為一個有神論的哲理,天主的神聖帶動了整個宗教。我入教時是個高中學生,讀的是一間公立中學。學校毫無宗教色彩。宗教的訓練只有通過教士和朋濟來進行。我也有幸花了幾年進行這種修證。他主要的功課是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通過靜禱和默想等方法,潔淨自己的心靈,與一個外在的天主結為一體,好讓自我愈趨謙卑與慈悲! 由於在靜禱中往往產生强烈的感情震盪,在教堂內隨時都可見到熱淚盈眶的景象。可以說這是一套十分感性激情的修證方式! 年青的我曾經花了好幾年走這條路。雖然年青人的激情後來被「馬列毛」佔據了,但直到现在每當我重臨教堂作禱告時,心裏仍有一種微妙的感應。畢竟宗教的訓練對我來說不失為一個好的修證入門之道。至於「馬列毛」,雖然具備了宗教狂熱的特質,但與個人修證卻沒太大關係了。

 

開始医務生涯之後,生活十分忙碌,甚麼天主和激情都靠邊站了。那時候工作上是做好医生的本份,而個人修證上卻因為對生死增加了解而漸次走上道家的路。對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改變。在信仰上,我開始由西方轉移向東了。在偶然的機緣底下,我認識了胡云焯老師,打開了學習太極拳和氣功之門,也為我後來學佛舖了路。胡老師是一位內地西医。早年畢業後在廣州湾任職医官。他一向好動,年幼已經學通十八般武藝,在擂臺上曾打敗無數高手。他的太極拳師承楊家,與澳門的董英傑是同門師兄弟。來港後任職東華医院。退休後仍辦医館懸壼濟世,晚上们孜孜不斷地在南華會開班授徒,帶着我們一眾學習楊家太極拳和氣功。他喜歡一邊糾正我們的拳式,一邊唸金剛经,道德經和孔孟的金句。耳濡目染底下,我們一群三十歲英式教育訓練出來的假洋鬼子開始走上東方文化的修證之道了。

 

第五天分享報告

所謂東方文化最重要的要數儒释道三项。經過多年的融合,他們已經變成一套中國的文化體系,不單在中國發揮着文化發展的作用,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也影響深遠。三十年前我接受了胡云焯老師的指引,開始對儒释道產生興趣。可惜一直都無緣深入理解,更遑論以之為修證的堦本。可幸二十多年前認識了彭嘉恆老師。他帶領我參觀了南懷瑾老師在香港設立的「佛教圖書館」並與一位高僧面談。這是我首次接觸一個佛教組織。作為一個天主教徒,心裏仍有不少疑惑。畢竟對天主教來說,佛教是名付其實的「外道」! 但「疑」往往是認知的啟步。我開始用習慣了的医學和科學思維去分析兩教。發覺佛法原來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可能對我如何解決面對的生命困惑有所幫助。十年前我開始参加彭老師在 Yogamala 舉辦的坐襌班。也在同一個中心內跟隨 Jolene (南老師媳) 的團隊修習慣 asanga yoga, 開始了我的瑜伽與襌修的生涯。

經過一年的坐繟和瑜伽訓練後,我開始對南老師的教化產生興趣! 二OO九年初彭老師引見我予南老師認識,自始我每天都接受這位大師的薰陶! 他過去數十本著作變成我每天必讀的書本。除了少數幾本而外,他的書本都是述著。數十年來每天晚餐後學生們圍在桌傍聽他講述,錄好音後篇成文字讓他過目後便可出版! 他的書除了講儒释道之外也談中西文化的比較,文學,歷史,經濟,教育,林林總總,正合我的脾胃。搞學術研究的朋友可能會批評他的書缺乏深度,也沒有充分的論文式詮释。但讀者如果明白這些書本的來由,便會明白他們從來都不是論文。讀南老師的書如見其人,如聽其言,進一步更能了解這位大師的行藏。通過他的述著,我進入了一個偉大的文化领域。在個人的修證的道上,我與佛法接軌了。

 

第六天分享報告

太湖大學堂有一個可容百人的大襌堂。我一有機會便放假三五七天趕去太湖,早午在大襌堂內靜坐,晚上在餐桌傍聽南老師授課。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深明因材施教之道。在太湖大學堂首次接見我時他送了兩本他著的書給我。一本是「人生的起點與終結」,另一有關「入胎經」。他知道我是一個搞科學研究的医生,理應對生死問題有興趣,所以利用這些書籍來幫助我開展佛法的自我修證。在他的指導下,我需要定期作修證報告,把我的襌修經驗和修證佛法的心得提交給他聽改。經過三年往返太湖,我對佛法的眼界開闊了。可惜南老師亦以九十五高齡辭世了。彭嘉恆老師常笑稱我是南老師的「關門弟子」,因為南老師的臨終驗身是由我主任的。他的圆寂過程是他給我最重要的一課。也因為這最後的一課,我對於生死更深入徹底地認識了。到今天南老師已辭世五年。這幾年間我並沒有懈怠下來,一邊繼續鑽研中國文化,另一邊抽空完成了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由衍空法師主持的佛學硕士課程。這課程編得十分好。它讓我掌握了佛學研究的脈胳,對我的佛法修證有莫大的裨益。

 

過去幾天我為大家報告了自己數十年的生活點滴。也簡述了一個「番書仔」如何接觸東方文化,開啟了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體悟,進入了佛法的修證之道。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這一輩的同參們肩負着承先啟後的重责。也慶幸我們生活在這塊華洋集處的彈丸之地,能夠全方位地了解中西歷史文化的碰撞、互動與共融! 作為一個搞學術研究的人,我明到若干程度的「分別心」是理解事物的重要起點。但在修證的道上,萬法都歸一。甚麼東與西,襌與密,依斯蘭與基督,我們走的都是同一條路吧!

執筆至此,猛然醒起 Dor Dor 開設這平臺的目的大概是讓大家分享佛法! 這幾天我喃喃自語地講述了自己如何踏上修證佛法之路,但卻始終沒談佛法,實在有負大家的期望。還請多多包函。日後再有機會,定當再作我的「野叟曝言」吧!